數十億條個人信息明碼標價 “潛規則”盛行售賣氾濫成災
私人銀行理財百萬、千萬級高淨值富人10萬條;
寶媽精準數據16萬條;
網貸數據12萬條;
……
通過業內人士登錄Telegram、暗網,《經濟參考報》記者看到,上億條各類別的個人精準信息映入眼簾,正在被公開售賣。包括個人的行蹤軌跡信息、徵信信息、財產信息、住宿信息、通信記錄,甚至是面部活體信息,只要點擊支付就可輕易獲取,販賣猖獗,信息量和交易量之大觸目驚心。
《經濟參考報》記者深入調查發現,隨處可見的身份綁定、過度索權加大了App等渠道的個人信息泄露風險。更加值得關注的是,虛擬貨幣加持下,不可控的暗網論壇、Telegram等社交平臺正成爲信息販賣的主要渠道。
“暗網不暗”
數十億條個人信息明碼標價售賣猖獗
近期,記者在Telegram上一個名爲“社工機器人&閒魚擔保交易查檔數據某認證羣”的社交羣上看到,大量的包括戶籍、手機號、定位、查人查檔、財產調查、開房記錄、流水等在內的用戶信息被公開售賣,十分猖獗。
“由於目前泄露信息的量比較多,有的黑客就將各種數據做了大數據集合,命名爲社工機器人。你只需在其中輸入相應的需求,系統會自動將相關信息搜索出來。”一位業內人士說。
不僅僅是Telegram,《經濟參考報》記者瞭解到,暗網中的數據交易量更爲龐大。哈工大(深圳)—奇安信數據安全研究院執行院長劉川意告訴記者,每年在暗網平臺出售的各類泄露數據多達上萬起,每年泄露的數據總量高達數十億條,交易金額超10億元人民幣。這些泄露出來公開出售的信息,包括政府機構公民信息,銀行、證券等金融機構的客戶信息,各大電信運營商的機主以及互聯網、快遞、酒店、房地產、航空、醫院、學校等各行各業的客戶、用戶信息。
而這樣大量詳細的真實數據,標價卻非常廉價。“查一條信息搜索平均也就幾毛錢。”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
記者在暗網上看到,一份標稱剛出庫的某輔導機構全國高校93萬學生身份數據售賣,打包價格爲30美元。發帖者稱,數據是網站記錄的2016年到2018年的註冊數據,裡面包括姓名、手機號、學校、住址等信息。目前該數據包顯示已有18次成交。
某快消品牌官方旗艦店銷售信息數據則報價16美元。發帖者表示,數據包共有15623條該品牌2020年中銷售數據信息,包括購買人、購買信息、價格、購買時間,同時還有購買者的電話和地址。
此外,身份證正反照、手持半身照也被打包售賣。從發帖者給出的附件截圖顯示,可以看到相關照片不僅有當事人身份證正反面,同時還有當事人單人照以及手持身份證照四張照片。而這樣的照片共有1500套,數據包售價爲20美元。
與個人隱私信息售價低廉不同的是,含賭博類會員的信息價格直線上漲。有帖主表示,某體育足球類App郵箱泄露VPN賬號密碼,除了新增2020年4月1日到2020年8月8日的註冊信息外,還更新了紅單推介會員數據,增量190萬條。值得注意的是,該數據包售價高達2000美元,已有2單成交。
此外,一份3月份第一批提取的18萬條棋牌數據包,裡面包括電話、運營商、地區、訪問次數、抓取地址、抓取平臺、時間等具體信息,交易單價300美元。
騰訊守護者計劃安全專家張文濤表示,目前網絡黑產已呈現國際化、公司化、智能化、匿名化的特點趨勢。“黑灰產團伙開始通過利用暗網、Telegram等境內外多種工具平臺,實施數據的竊取、流轉、整合和交易。同時根據一些典型案例可以看到,部分黑灰產利用公司化的外衣,從事數據交易的不法行爲,並且存在黑產人員將多渠道獲取的數據進行數據清洗整合,自動化對外提供服務。”
“黑客最青睞”
金融行業成信息泄露“重災區”
據劉川意介紹,泄露在“暗網”的個人信息60%以上來自金融行業,金融業已經成爲黑客最青睞的攻擊目標。
《經濟參考報》記者獲得某證券機構資金50萬以上優質股民信息頁面截圖。頁面顯示,25969條數據,標價168美元,擁有姓名、開戶證件號、性別、年齡、籍貫、手機號、浮動盈虧等9個數據維度。發帖者表示:“姓名、身份證號碼、手機號碼等信息可自行驗證,數據不多,貴在真實。”該數據自2021年1月17日發佈,顯示已成交3單。
另一個在售的數據包爲某證券公司多達16萬的客戶信息,標價368美元。發帖者表示,該數據爲2021年最新一手客戶數據,內部渠道流出,暗網首發。“數據一共16.5萬條,已去重,實號率95%以上,數據保真。”
此外,某商業銀行的銀行卡、理財信息等多項泄露出來的數據被售賣。交易編號爲41884的帖子表示,該數據包擁有2021年某商業銀行客戶數據48566條,內含詳細個人信息、銀行卡號、銀行卡種類多項信息。
交易編號爲41847的帖子顯示,其擁有前述商業銀行理財客戶數據48800條。“該數據爲內鬼帶出,首次在暗網發佈,每份售價168美元。”發帖者稱。
記者查看該發帖者提供的可自行驗證數據看到,該數據內容詳實,包括理財認購人姓名、身份證號、手機號、產品名稱、認購金額、預期收益率、期限以及該認購人具體住址信息。記者登錄上述銀行官方網站,可以看到多個目前在售理財產品與被泄露信息一致。
除了黑客等技術人員盜取批量信息之外,也有一些“內鬼”直接參與其中。交易編號爲40046的帖子顯示:“只要提供身份證和姓名信息,便可代查名下所有銀行卡具體信息,不帶餘額1100美元,結果帶餘額需2200美元,1-5個工作日即可出結果。”值得注意的是,該貼自2020年8月24日發佈以來,目前已交易多達360單。
中國司法大數據研究院社會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李俊慧表示,2016年至2020年,全國各級人民法院一審審結涉侵害個人信息犯罪且裁判文書已公開的案件中,從所涉個人信息數據來源行業來看,金融行業佔比爲39.10%,位列第一。
“金融、中介、招聘等服務行業由於嚴重依賴電話、短信等途徑進行營銷,爲了提升營銷的針對性、有效性,買賣公民個人信息已成了行業‘潛規則’。”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檢察院檢察官助理陳瑩璐說。
記者瞭解到,金融行業信息泄露不僅發生在中國。在境外,金融行業數據也是暗網“常客”。2020年4月9日,價值近200萬美元的韓國和美國支付卡信息在暗網出售。位於新加坡的網絡安全公司Group-IB檢測到一個數據庫,其中包含韓國、美國的銀行和金融組織將近40萬張支付卡記錄的詳細信息,並且這些信息已於2020年4月9日上載到暗網。
信息販賣成“潛規則”
幾乎我們每個人都有如下類似的經歷:剛買了房子,就有裝修公司打來電話;生完小孩沒多久,就有早教中心來聯繫;買完車剛一年,就有保險公司來推銷車險……推銷人員藉助“隱私信息”無孔不入。個人信息泄露規模到底有多大?
業務情報安全企業永安在線產品經理鄒洪志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永安在線數據泄露監測平臺從2018年正式開始運營至今,已發現數據泄露事件超70000起,影響人數超過2億。
事實上,數據泄露在全球都處於高發態勢。近日,據外媒報道,WizCase安全團隊在掃描國際在線外匯交易平臺FBS服務器時發現了嚴重的數據泄露事件。此次數據泄漏多達20TB,包括超過160億條記錄。泄漏信息包括姓名、電話、郵件、護照號、個人照片、駕駛執照等個人基礎信息。同時,存款金額、貨幣、交易ID、交易日期、餘額、股本等用戶財務數據也在其內。
根據ForgeRock《消費者身份信息違規報告》最近公佈的數據,網絡犯罪分子在2019年暴露了超過50億條數據記錄。儘管2020年第一季度數據泄露事故數量下降了57%,但從泄露量來看,只增未減,泄露了多達16億條記錄,比2019年同期增加了9%。
“被侵犯的公民個人信息數量從‘倍數級’進階至‘指數級’爆炸式增長。”北京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副院長辛尚民此前在介紹涉公民個人信息犯罪案件審理情況時指出,隨着信息技術的發展,可利用的信息數量日益龐大,從過去的姓名、身份證號、手機號、住址等傳統靜態信息,增加了徵信信息、定位信息、行蹤軌跡信息、住宿信息、房屋產權信息等多方面多維度信息。同時,儲存信息的載體從傳統的U盤、硬盤等變爲儲存量更大的雲盤,也讓存儲成本和難度大幅度降低。
《經濟參考報》記者獲得某證券機構資金50萬以上優質股民信息頁面截圖。頁面顯示,25969條數據,標價168美元,擁有姓名、開戶證件號、性別、年齡、籍貫、手機號、浮動盈虧等9個數據維度。發帖者表示:“姓名、身份證號碼、手機號碼等信息可自行驗證,數據不多,貴在真實。”該數據自2021年1月17日發佈,顯示已成交3單。
另一個在售的數據包爲某證券公司多達16萬的客戶信息,標價368美元。發帖者表示,該數據爲2021年最新一手客戶數據,內部渠道流出,暗網首發。“數據一共16.5萬條,已去重,實號率95%以上,數據保真。”
此外,某商業銀行的銀行卡、理財信息等多項泄露出來的數據被售賣。交易編號爲41884的帖子表示,該數據包擁有2021年某商業銀行客戶數據48566條,內含詳細個人信息、銀行卡號、銀行卡種類多項信息。
交易編號爲41847的帖子顯示,其擁有前述商業銀行理財客戶數據48800條。“該數據爲內鬼帶出,首次在暗網發佈,每份售價168美元。”發帖者稱。
記者查看該發帖者提供的可自行驗證數據看到,該數據內容詳實,包括理財認購人姓名、身份證號、手機號、產品名稱、認購金額、預期收益率、期限以及該認購人具體住址信息。記者登錄上述銀行官方網站,可以看到多個目前在售理財產品與被泄露信息一致。
除了黑客等技術人員盜取批量信息之外,也有一些“內鬼”直接參與其中。交易編號爲40046的帖子顯示:“只要提供身份證和姓名信息,便可代查名下所有銀行卡具體信息,不帶餘額1100美元,結果帶餘額需2200美元,1-5個工作日即可出結果。”值得注意的是,該貼自2020年8月24日發佈以來,目前已交易多達360單。
中國司法大數據研究院社會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李俊慧表示,2016年至2020年,全國各級人民法院一審審結涉侵害個人信息犯罪且裁判文書已公開的案件中,從所涉個人信息數據來源行業來看,金融行業佔比爲39.10%,位列第一。
“金融、中介、招聘等服務行業由於嚴重依賴電話、短信等途徑進行營銷,爲了提升營銷的針對性、有效性,買賣公民個人信息已成了行業‘潛規則’。”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檢察院檢察官助理陳瑩璐說。
記者瞭解到,金融行業信息泄露不僅發生在中國。在境外,金融行業數據也是暗網“常客”。2020年4月9日,價值近200萬美元的韓國和美國支付卡信息在暗網出售。位於新加坡的網絡安全公司Group-IB檢測到一個數據庫,其中包含韓國、美國的銀行和金融組織將近40萬張支付卡記錄的詳細信息,並且這些信息已於2020年4月9日上載到暗網。
信息販賣成“潛規則”
泄露規模呈“指數級”增長
幾乎我們每個人都有如下類似的經歷:剛買了房子,就有裝修公司打來電話;生完小孩沒多久,就有早教中心來聯繫;買完車剛一年,就有保險公司來推銷車險……推銷人員藉助“隱私信息”無孔不入。個人信息泄露規模到底有多大?
業務情報安全企業永安在線產品經理鄒洪志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永安在線數據泄露監測平臺從2018年正式開始運營至今,已發現數據泄露事件超70000起,影響人數超過2億。
事實上,數據泄露在全球都處於高發態勢。近日,據外媒報道,WizCase安全團隊在掃描國際在線外匯交易平臺FBS服務器時發現了嚴重的數據泄露事件。此次數據泄漏多達20TB,包括超過160億條記錄。泄漏信息包括姓名、電話、郵件、護照號、個人照片、駕駛執照等個人基礎信息。同時,存款金額、貨幣、交易ID、交易日期、餘額、股本等用戶財務數據也在其內。
根據ForgeRock《消費者身份信息違規報告》最近公佈的數據,網絡犯罪分子在2019年暴露了超過50億條數據記錄。儘管2020年第一季度數據泄露事故數量下降了57%,但從泄露量來看,只增未減,泄露了多達16億條記錄,比2019年同期增加了9%。
“被侵犯的公民個人信息數量從‘倍數級’進階至‘指數級’爆炸式增長。”北京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副院長辛尚民此前在介紹涉公民個人信息犯罪案件審理情況時指出,隨着信息技術的發展,可利用的信息數量日益龐大,從過去的姓名、身份證號、手機號、住址等傳統靜態信息,增加了徵信信息、定位信息、行蹤軌跡信息、住宿信息、房屋產權信息等多方面多維度信息。同時,儲存信息的載體從傳統的U盤、硬盤等變爲儲存量更大的雲盤,也讓存儲成本和難度大幅度降低。(記者 張超文 李佳鵬 孫韶華 張莫 樑倩 郭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