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智化時代:出版行業謀求“新活法”

本報記者 曲忠芳 北京報道

“出版行業是受到數字化衝擊最大的行業之一。”近日,在中信出版數智化戰略發佈會上,中信出版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陳煒表示:“對於數字化對出版業的衝擊,我們既是欣喜若狂,又有切膚之痛。”

《中國經營報》記者注意到,中信出版社近年來出版了多本與數字化、人工智能、前沿趨勢相關的暢銷書,諸如現場展示的《新質生產力》《趨勢2030》《數實融合》《我看見的世界》《全球科技通史》《量子霸權》《5000天后的世界》等等,被行業內譽爲“出版界的風向標”。那麼,中信出版集團自身是如何做數智化轉型的呢?在AIGC(AI生成內容)時代,出版業作爲傳統傳播形態還有價值嗎?出版行業的未來邁向何方?

跨越歷史週期

北京開卷在今年年初發布的《2023年圖書零售市場年度報告》顯示,去年中國圖書零售市場碼洋規模同比增長率由2022年的負增長轉爲正向增長,同比上升4.72%,碼洋規模爲912億元。需要說明的是,碼洋是指圖書出版發行用於指全部圖書定價總額的單位。而與碼洋的正向增長形成鮮明對比的是,2023年中國圖書零售市場實洋同比則呈現負增長7.04%,這一差距的背後在於折扣的變化,2023年零售折扣從2022年6.6折降至6.1折。

近些年來,渠道的演變和發展是圖書出版零售行業一直熱議的話題,從早些年的實體店作爲主戰場,到網店作爲主要銷售渠道,網店渠道從早期的貨架電商爲主,發展到現在以短視頻電商爲流量高地。《2023年圖書零售市場年度報告》指出,去年短視頻電商同比增長70.1%,成爲帶動整體零售市場增長的主要動力。實體店渠道依然負增長,同比下降了18.24%,平臺電商和垂直及其他電商分別下降了3.68%和10.08%。

記者注意到,就在今年“6·18”期間,圖書出版行業與電商平臺就平臺的大規模打折促銷活動引發矛盾,反映出出版社與電商平臺長期存在的博弈,另一方面由此也能一窺當下圖書出版零售業面臨的挑戰與困境。

在AI時代,出版業作爲傳統的傳播形態,其價值還在嗎?陳煒指出,AIGC——從GC這兩個字母就能看出:出版業會變,出版人不再是簡單地固化爲與圖書這種知識形態展開對話,而且是和一個動態發展的智能系統的對話,這種變化與挑戰尚未顛覆行業,因此目前還沒有答案。

陳煒解釋道,在過去一兩年裡,AI技術的突破性進展對內容行業帶來了巨大的震動,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內容生產效率得到極大提升,如文字、圖片、聲音、視頻等可以直接生成,或互相生成;AI作爲智能助手對於輔助生產和決策方面起了巨大作用。另一方面,要明確AI在一定程度上衝擊了知識的邊界和傳統的傳播秩序,給知識的獲取和應用帶來了巨大挑戰。

在中信出版集團看來,在知識生產過程中,人是核心要素,出版作爲傳統的傳播形態,就必須有其價值。傳統模式下,機構和專家是知識生產的核心主體,他們具有把知識權威化的能力,從而定義了知識、科學,與此同時知識傳播的範圍也是有所侷限的。而隨着互聯網和AI時代的到來,新一代知識生產力工具打破了原有的壁壘,提供了人人“唾手可得”的、更具個性化和交互性的知識生產和獲取渠道。這種平民化的知識分享降低了知識獲取的門檻,用戶不再需要具備專業背景或者通過付費來獲取資源,僅僅通過模型對話就可以獲得相應的知應付,個體和非常規的知識得到了更廣泛的傳播。

數智化戰略轉型探索

針對AI+出版業、出版行業的數智化轉型,陳煒和中信出版社交出了自己探索的答卷。爲了打造新業態和新服務場景,中信出版重點規劃了四個產品模式。“萬象億新”智慧出版體系針對的是出版業務全流程的智能化重構,也是其數智化戰略的核心產品和業務基底。針對數字閱讀場景,中信出版打造了精品數字閱讀平臺“中信書院”,全面覆蓋一線城市高知人羣和企業高管。針對企業學習場景,則推出“知新學習平臺”,爲企業客戶提供信息知識一站式解決方案。值得注意的是,瞄準作者與讀者互動對話的場景,中信出版則打造了AI作者數字人項目,例如聯合小冰公司發佈了“凱文·凱利數字人”。凱文·凱利是美國知名作家,著有《失控》《科技想要什麼》《必然》等,這些書籍在全球科技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其2023年4月出版的《5000天后的世界》,對未來5000天科技發展的新趨勢、新可能做了探討與預測。

除了產品創新之外,中信出版還聯合上下游各方成立了數智出版產業生態聯盟,持續推動出版行業的數智化轉型戰略。在中信出版集團描述的未來出版圖景中,將是一個融合傳統與現代、實體與虛擬、個性化與互動化的多維空間。

在中國版權協會理事長閻曉宏看來,中信出版集團在業界率先啓動數智化戰略發佈,是非常有前瞻性和戰略性的,不僅是其自身的重要轉折點,更是對整個出版行業發展的深刻洞察。

閻曉宏指出,人工智能應用發展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發展到現在仍處於較初級的階段,數據的規模也是有限。事實上,出版行業本身擁有大量的數據資源 ,這些數據資源的使用涉及出版業的權利和利益,在人工智能文本挖掘和數據使用的過程中,這些使用是否需要向數據擁有者,特別是權利人尋求授權,此外,涉及商業性的使用需要付費,即使原則確立之後使用仍是複雜的問題。

“我認爲,不是每一個具體的單位,甚至小的行業都有能力做出一個通用的大模型。對於大模型技術,我們需要清晰地認識技術的發展程度,以及與自身行業的適配性。基於此,積極地擁抱並使用AI,去改生產模式、宣傳發行模式等,這既是我們面臨的挑戰,也是很大的機遇。”閻曉宏表示,要深化數字技術與出版行業的融合應用,打造出更多元、低成本、高質量的數字化產品,以滿足新時代讀者及市場的精神文化需求。

(編輯:吳清 審覈:李正豪 校對:翟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