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完牙不要狂漱口!醫揭「5錯誤習慣」一堆人做過

根據國健署調查發現,國人蛀牙盛行率接近9成,罹患牙周病的比率甚至高達99.2%。(示意圖/Shutterstock)

牙齒健康攸關整體健康狀態,但根據國健署調查發現,國人蛀牙盛行率接近9成,罹患牙周病的比率甚至高達99.2%。對此,牙醫師歐凱捷指出,用錯方法刷牙不僅沒效果,還會對口腔健康造成嚴重負面影響,像是飯後立刻刷牙、用硬毛牙刷用力刷牙、刷完牙後狂漱口、過度沾溼牙刷刷頭、從頭到尾只橫向刷牙等,皆爲常見的潔牙誤區,不可不慎。

歐凱捷在臉書專頁「歐凱捷 Dr.Ou 牙醫Club」發文表示,臺灣約有9成民衆患有牙周病,其對健康的影響不容小覷,並整理出下列常見的錯誤刷牙習慣,提醒民衆日常要特別注意:

1、飯後立刻刷牙:進食會讓口腔環境變酸,使琺瑯質軟化,若立即刷牙容易把琺瑯質磨掉,因此,建議用餐完15~30分後再刷牙。

2、用硬毛牙刷用力刷牙:用力刷牙容易磨損牙齒,長期下來也容易造成牙齦萎縮。

3、刷完牙後狂漱口:狂漱口會把牙膏內的抗蛀氟化物也一起漱掉,建議刷完牙後只要含10cc的水,在口中攪拌20秒吐掉即可。

4、過度沾溼牙刷刷頭:沾溼會讓牙膏更好起泡,但提前起泡會讓牙膏的成分隨着水分流失,令抗蛀牙功效大打折扣。

5、從頭到尾只橫向刷牙:此舉會導致牙齦嚴重萎縮,以及敏感性牙齒可能更惡化。

談及口腔衛生對全身的影響,歐凱捷先前提到,有研究指出,口腔微生物與許多全身性疾病有關,包括心血管疾病、代謝症候羣、呼吸道感染和認知功能衰退等,而共同的致病原因就是發炎。

歐瀚文接着說明,由於細菌羣體會在牙齒和口腔牙齦組織上形成牙菌斑生物膜,長期下來會破壞口腔菌叢,引起慢性發炎和免疫系統失調。一旦細菌過度生長和慢性炎症,除了導致局部牙周發炎和蛀牙外,更會造成全身性的作用。

由於致病細菌進入血液循環,抵達身體的其它器官,包括心臟、肝臟及大腦。歐瀚文示警,尤其在腦部組織中,口腔細菌增加和損壞的大腦神經細胞相關,使得認知能力下降,並造成阿茲海默症。因此,口腔健康的維護務必要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