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空氣+電合成蛋白質 太陽能食品憑「空」做火星食物

火星環境符合太陽能食品技術所需條件。(圖/翻攝自NASA)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芬蘭新創公司「太陽能食品」(Solar Foods)研發一種生產技術,將水電解提取氫,使用氫、二氧化碳和其他微量元素培養微生物,經高溫處理後,轉化成一種蛋白質食物外觀口感類似小麥粉每公斤成本僅約5歐元(約臺幣180元),預定今年底向歐盟申請「新穎食品認證」,2021年開始商業化生產。

太陽能食品採用的製作過程以芬蘭科技研究院和拉彭蘭塔理工大學(Lappeenranta-Laht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LUT)研發的技術爲基礎,將水電解提取氫,然後用氫、二氧化碳和其他微量元素培養微生物,微生物經高溫處理後製成蛋白粉外表看起來很像小麥粉,可當作食品原料,製造成本相當低。

製作食物的能源效率光合作用的10倍,用水效率是生產動物植物蛋白質的100倍。太陽能食品執行長Pasi Vainikk表示,太陽能食品的初衷是不使用土地,以更環保的方式生產食物,生產概念不依賴農業天氣,只要有太陽能,無論在沙漠還是太空,都能以高效率、低成本的方式製作食物。

▲太陽能食品的生物反應器能爲太空人制造可食用的蛋白質。(圖/取自免費圖庫

太陽能食品聯手歐洲太空總署進一步開發,嘗試爲火星登陸計劃提供生產食物的設備,太陽能食品的生物反應器也能爲太空人制造可食用的蛋白質,減少帶去火星的物資,預定今年底向歐盟申請「新穎食品認證」,將在2021年開始商業化生產。

歐洲太空總署芬蘭企業孵化中心負責人Kimmo Isbjornssund指出,火星環境雖和地球有很大的差別,但有充足的陽光和二氧化碳,基地上的原料應符合太陽能食品的技術所需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