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來接力營救兩面針?

兩面針董事長林鑽煌日前到齡退休,公司4萬多股東既有滿滿期待,同時又心懷忐忑。

林鑽煌從公司基層成長起來,最終執掌帥印。這位老員工離開後,由誰來接棒,繼續帶領兩面針走出陰霾,還需等待公司後續信息披露。

可以肯定的是,林鑽煌在任期內主導砍掉多元業務,公司重回牙膏主業,讓外界看到一絲希望。但在紅海一片的口腔護理市場裡,這個老牌牙膏品牌仍困難重重。

2024年業績預告顯示,公司預計歸母淨利潤7500萬元至9000萬元,同比增長228.85%至294.62%;扣非淨利潤爲800萬元至1200萬元,同比減少15.68%至43.79%。

非經營性損益再次對公司利潤增長產生積極影響,持有的交易性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約8700萬元(上年同期爲 463.26 萬元),其中主要爲所持中信證券股票公允價值變動。

一把手,走馬燈

老牌牙膏品牌兩面針(600249.SH)又到換帥時刻。2月11日,林鑽煌到齡退休,不再擔任董事長等職務,4萬多名股東的心,再次被提到嗓子眼。

2017年11月,林鑽煌走馬上任,擔任董事長兼總裁。在就任大會上,他對外表示,將不負期望,將兩面針打造成百年老店。

前兩任董事長,均爲實控人柳州國資委從公司外部物色,這一次從公司內部篩選,最終林鑽煌脫穎而出。作爲從公司基層成長起來的老員工,他的上任是衆望所歸。

林鑽煌1989年於成都電子科技大學畢業後就進入兩面針工作,曾在公司旗下物資公司、黨政辦以及銷售公司擔任管理人員,2004年擔任兩面針運營執行總裁,2009年升任公司總裁。

擔任總裁期間,林鑽煌先後與前兩任董事長馬朝梅、鍾春彬搭班子,經歷了公司從繼續深化多元化到逐漸迴歸牙膏主業的過程。

在樑英奇時代,公司牙膏主業攀至頂峰,2006年收入達到3.12億元,次年降至1.78億元。2008年時任董事長樑英奇、總裁嶽江因虛報年利潤和違規買賣股票辭任。之後,公司多元化戰略沒有剎車,造紙、房地產、出口貿易以及蔗糖製造等領域,均有涉足。

2008年5月,柳州化工總經理馬朝梅空降公司,出任董事長。在任期內,馬朝梅未能校準企業戰略方向,繼續推進多元化戰略,兩面針牙膏幾乎從大衆市場消失。2008年至2012年,馬朝梅任期內,公司扣非淨利潤連續5年爲負。

2012年12月,馬朝梅退休,柳工集團副總裁鍾春彬接任。雖然鍾春彬曾在柳工集團主管經營業務,曾創下把江陰柳工從一個爛攤子在3年內產值翻5倍的輝煌戰績,但當時外界並不看好他的跨界。

他與馬朝梅履歷背景十分相似,有大型國企管理經驗,但對消費品行業的經驗相對匱乏。

鍾春彬上任後,走出重回主業的重要一步,整合公司業務板塊,提升經營效率,並推出定位高端市場的消痛系列產品,還對產品包裝和品牌全面升級,讓外界看到不一樣的兩面針。

但是,功能性及高端牙膏產品市場已經飽和,公司品牌、渠道優勢喪失,未能實現突破。

外來的和尚沒念好經,柳州國資只得在公司內部尋找接任者。2017年底,鍾春彬因年齡原因卸任董事長,林鑽煌被推向前臺。

"國貨之光"暗淡

在去年8月舉行的年中工作會議上,林鑽煌強調公司要進一步拓展直播推廣業務,以更加靈活、生動的形式推廣兩面針產品,並利用公司在中藥技術應用方面的成果,向消費者講好品牌故事。

所有的指向在於,賣出更多的牙膏產品,爲兩面針重回輝煌奠定基礎。

公司這幾年重新聚焦主業,讓外界看到了一絲希望。兩面針產品具有功能性屬性,數十年間,在消費者中,積累了一定品牌基礎。但在目前的消費環境下,要想達到以往的高度並不容易。

產品之外,公司一把手頻繁更迭,經營決策難以持續。2013年,公司啓動衝刺中高端市場計劃,效果不太明顯。後來,開展全渠道業務,向如家等多家連鎖酒店機構供應產品,數量雖然龐大,畢竟相對低廉,難以對業績起到提振作用。重要的是,這樣的渠道又與中高端定位背道而馳。

1978年,兩面針前身柳州牙膏廠成立後,在國內研發並首次推出中草藥牙膏,開創功能性牙膏新賽道。公司靠着這款產品連續15年穩坐國內牙膏市場第一,營造出"一口好牙兩面針"的品牌形象。

公司2004年牙膏銷量超過5億支,與當時的外資品牌佳潔士、高露潔形成三足鼎立之勢。當年登陸A股之後,公司開啓多元化,對做大做強兩面針品牌的興趣漸弱,以至於市場聲量逐漸變小,產品一度在主流市場銷聲匿跡。

此時的兩面針,甩賣資產度日成爲常態。在連續4任董事長任期內,公司均頻頻轉讓資產。好在,公司早年先後投資中信證券、交通銀行、北部灣銀行和柳州銀行等機構,持有大量股票或股份。這成爲公司歷年補充流動資金、扭轉淨利潤虧損的關鍵。

兩面針1999年參股中信證券股票,當時投資成本1.52億元,持有9500萬股。2007年首次出售股票獲利8.8億元,得以讓公司順利扭虧。

在這之後,中信證券成爲公司的固定提款機。據公開統計數據,2011年至2016年通過出售中信證券股票,獲利高達8.74億元。

截至2024年6月底,公司持有中信證券、交通銀行、申萬宏源天添利貨幣型集合資產管理計劃等相關股份,期末賬面價值合計約1.82億元;同期,持有柳州銀行0.44%股權、北部灣銀行1.54%股權,期末賬面價值合計約2.92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