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拿下中國奧運第二城?
文|凱風
奧運,考驗的是綜合國力與城市競爭力。
日前,2024巴黎奧運啓幕,塞納河邊上演“流動的盛宴”,一展開放、包容、多元的城市形象。
前些年,由於投資與收益不對稱,夏季奧運一度遇冷,申請者寥寥無幾,2024奧運還有5城申辦,到2032奧運就僅剩一城,直接晉級。
目前,2028、2032奧運會已花落美國洛杉磯、澳大利亞布里斯班,最近一屆懸而未決的是2036奧運。
然而,最近兩年,奧運突然回暖了,目前已有10多個國家表達申辦2036奧運的意願。
中國會否再次申辦奧運?誰能代表中國出戰?誰將成爲中國奧運第二城?
01
奧運,爲何突然又變熱了?
前不久,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表示,已經有兩位數的城市加入到申辦2036年奧運會的行列當中。
這些地區包括印度、韓國、墨西哥、土耳其、德國、印尼、卡塔爾、埃及、波蘭等,涉及10多座城市。
印度官方甚至用了“不遺餘力”來形容其決心,表示“這是14億印度人的夢想和願望”。
奧運申辦回暖的背後,主要是國際經濟格局變遷所致,一批發展中國家嶄露頭角,亟待通過大型國際盛事展現自身。
印度、墨西哥、印尼等國家都是如此。作爲全球產業大轉移的受益方,這些國家GDP增速領跑於主要經濟體,不無藉助奧運展現發展成果的動機。
除了經濟之外,奧運似乎還被寄託着更高的期待。
埃及希望成爲非洲第一個舉辦奧運會的國家,印度試圖展示新晉世界人口第一大國的發展速度,墨西哥致力於重現當年主辦1968年奧運的歷史榮光。
此外,奧運申辦流程也大幅革新,不再限制單個城市,可以多個城市甚至多個國家(地區)聯合舉辦,這也爲合辦奧運打開了大門。
當然,承辦奧運是一場綜合國力之戰,投資動輒百億美元以上,既要考慮到自身的體育設施,也不能忽視經濟和財政的承受能力,更要考慮到未來的可持續發展。
現在還沒到最終決定時刻,2036年奧運主辦地最快也要等到幾年後方能確認。
02
誰最有可能成爲中國奧運第二城?
雖然官方從未有過申辦新一屆奧運的表態,但在社交媒體上,一直都有一份12城的名單廣爲流傳。
這些城市包括上海、杭州、蘇州、廣州、深圳、成都、重慶、武漢、鄭州、青島、廈門、西安等。
在這些城市中,呼聲最高的不是某個城市,而是三大組合:滬蘇杭、廣深港澳、川渝。
當前,中國只有北京承辦過奧運會,且集夏季奧運與冬季奧運爲一體,爲世界爲數不多的“雙奧”之城。
上一次夏季奧運是2008年,距今已經過去16年。而從2008年到2036年,更是橫跨28年的長週期。
這些年,隨着中國崛起爲世界經濟第二大國和製造第一大國,全球影響力早已今非昔比,而在北京之外,一衆經濟強市脫穎而出,屹立於世界之林,有能力也有動力承辦新一屆奧運會。
2036奧運之所以重要,在於2035年之於中國,是一個極爲關鍵的時間節點。
這一年,是“兩個十五年”的第一階段收官之年,是我國基本建成現代化國家之年,也是步入中等發達國家人均收入水平之年。
雖然目前還沒有任何國內城市做出申辦奧運的明確表態,但只要國家層面有意,以中國的綜合國力、體育設施和城市發展情況,勝出的概率只高不低。
辦好一次會,搞活一座城,這句話在我國可謂廣爲人知。
賽事從來不只是賽事,而是被賦予提升城市知名度、盤活文旅資源、促進公共設施建設乃至刺激經濟的重任。
所以,只要力所能及,沒有城市願意錯過這場國際盛宴。
03
如果真要承辦2036奧運,誰能代表中國出戰?
在衆多城市中,滬蘇杭、廣深港澳、川渝三大組合呼聲最高。
考慮到已舉辦奧運的京津冀城市羣,這幾地恰是中國最爲成熟的四大城市羣,代表中國城鎮化和綜合交通體系的四極。
不僅如此,這些地區都不乏舉辦大型賽事的經驗。如廣州、杭州舉辦過亞運會,深圳、成都舉辦過大運會,相關場館等基礎設施相對健全。
不過,能否承辦奧運,既要看是否具有國際知名度,也要看經濟財力能否承受。
從國際知名度來看,滬蘇杭、廣深港澳顯然更勝一籌。上海、香港都是首屈一指的全球城市,廣深在世界城市矩陣都位於第一梯隊的“Alpha”級。
從經濟財力來看,滬蘇杭、廣深港澳優勢最大,經濟強市林立,財政收入規模龐大,堪稱我國經濟密度和人口密度最高的區域。
與之對比,川渝國際知名度相對較低,雖然經濟體量並不弱,兩地GDP總量合計超過9萬億,但過度依賴轉移支付,是否有足夠的財力支撐,仍舊存疑。
在經濟實力之外,更重要的是舉辦奧運的戰略意義,能否帶動區域一體化乃至國際競爭力的全面提升。
從區域發展戰略來看,滬蘇杭着眼的是長三角一體化,廣深港澳立足的大灣區融合發展,川渝則是成渝地區的“雙城記”。
而通過奧運,上海將會強化其全球城市的地位,而廣深港澳在國際上的存在感將會進一步凸顯,成渝也得以躋身世界舞臺。
可以說,每個地方都有自身的考慮,但最終誰能勝出,則要看經濟、財力以及戰略層面的考量。
04
上海,爲何不舉辦大型綜合性國際賽事?
作爲中國經濟第一大市,上海迄今沒有舉辦過大型綜合性國際賽事的經驗,無論是奧運會、亞運會乃至大運會,都未曾涉及。
雖然上海不乏國際頂尖賽事,諸如F1中國大獎賽、上海網球大師賽、上海國際馬拉松賽,但都侷限於某一領域,而非綜合性賽事。
對於一個以“全球城市”爲定位、以“國際體育賽事之都”爲目標的大都市來說,顯然存在缺位。
事實上,對於奧運,上海雖然頻頻闢謠,但並非毫無波瀾。
早在2018年,上海就曾發佈“關於申辦2032夏季奧運會可行性研究服務”相關公示,被認爲競逐奧運的信號,但後來被闢謠,當地解釋此舉屬“構建賽事體系的基礎性研究”,無需過度解讀。
隨後,上海在其體育發展“十四五”規劃中,明確提到“考慮未來城市發展需求,預留大型綜合性體育賽事場館用地”,給人以無限想象空間。
去年上半年,在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造訪上海時,有關方面表示,上海將加快建設全球著名體育城市,並在國際奧委會的指導下,引進更多國際頂級賽事。
雖然沒有直接表態,但無論出於戰略規劃還是長遠發展考慮,上海都不乏成爲中國下一個奧運之城的底氣和實力。
當然,上海憑藉一己之力也能承擔奧運支出,但若能聯合都市圈兄弟城市,無疑更能發揮奧運的綜合效應。
05
粵港澳大灣區,競爭力幾何?
早在10多年,廣州亞運、深圳大運之後,就有廣深或者廣深港澳聯合申辦奧運會的建議,但最終不了了之。
近年來,隨着粵港澳大灣區戰略橫空出世,粵港澳三地正在通過跨海大橋、跨城地鐵連成一體,不是一城,勝似一城。
如今的粵港澳大灣區,GDP總量突破14萬億元,常住人口超過8600萬人,堪稱全球規模最大的“城市區域”。
放眼世界,這一體量與澳大利亞、俄羅斯、韓國等旗鼓相當,相當於第10大經濟體,無論經濟密度、企業密度還是創新密度,在世界都是首屈一指。
隨着三地加速融合,無論是珠三角9市,還是港澳兩地,都不再是單打獨鬥,而是以一個整體參與大國博弈與科技產業競爭,劍指全球最大的“超級城市”。
在體育賽事方面,粵港澳大灣區正在以一個整體的形象露面,聯合競逐一些大型國際盛事。
2025年全運會,就由廣東、香港、澳門聯合承辦,這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里程碑,也爲未來共同爭奪奧運會主辦權打下基礎。
正如官方所說,十五運會是粵港澳三地承辦的我國規模最大、水平最高、影響最廣的綜合性運動會,也是香港、澳門首次承辦全國運動會,影響深遠、意義重大。
如果說跨海大橋、跨城地鐵帶來的是硬聯通,縮短灣區之間的物理距離;那麼聯合舉辦大型賽事,則是軟聯通的體現,縮短的是三地之間的心理距離。
當然,能否舉辦奧運、在何處落地,並不主要取決於地方意願,而是國家意志和全局需要,我們拭目以待。
粵港澳大灣區聯合申辦奧運,更重要的用意在於三地的進一步融合,尤其是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