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教”不難聽,關鍵看家長怎麼說,道理這樣講,孩子瞬間變乖巧
在這三種方式當中,“命令式的說教”位居榜首。
我也是爲人父母者,相信許多家長都有過這樣的體驗,有些事情,無論你怎麼苦口婆心地跟孩子說,他們似乎總是聽不進去,甚至越是強調,他們就越是反其道而行之。
最終,面對孩子的錯誤,我們反而變得小心翼翼——
說多了,怕引起孩子的反感;不說,又覺得自己沒有盡到責任。
那麼,我們到底應該如何把握這其中的度呢?
事實上,“說教”本身並非是問題所在,關鍵在於我們傳遞“道理”的方式合不合理。
回想一下,我們小時候,是不是常常聚精會神地聽爸媽講述往事、傳授做人做事經驗?那時候,我們對父母的話是深信不疑的。
即使在行動上未必立刻遵從,但那些“道理”卻已隨着歲月的流逝在心中悄然生根。
因此,與其在孩子不聽時就放棄教導,不如反思並改進我們“說教”的方式。
以下這四種“說教”方式,或許能讓孩子更願意接受。
01 少說“儘管如此……”,多說“更值得一提的是……”
在日常交流中,我們經常會用到一種表達模式,那就是“先揚後抑”,即在稱讚之後緊接着提出不足。
這種方法在成人世界裡或許能起到緩和氣氛的作用,但在與孩子的溝通中卻常常適得其反。
比如,我們常常會對孩子這樣說:
“你這次畫畫得很有創意,儘管如此,如果顏色搭配能再和諧一點就更好了。”
看似是在給予肯定的同時提出建議,但孩子往往只能記住那個“儘管如此”之後的內容,前面的表揚變得蒼白無力。
爲什麼會這樣呢?因爲孩子的心智尚未成熟,他們更加渴望得到純粹的認同和鼓勵。
每當聽到“儘管如此”,他們可能會覺得之前的努力都被否定了,從而產生挫敗感。
那麼,怎樣才能讓孩子更願意接受我們的建議呢?答案很簡單,那就是用“更值得一提的是”來替代“儘管如此”,把孩子身上的閃光點進行放大。
試試這樣說吧:
“你這張畫畫得很有創意,更值得一提的是,你在顏色搭配上花了很多的心思,感覺這幅畫變得更出彩了。”
這樣的表達方式,不僅保留了原本的肯定和鼓勵,還讓孩子感受到更多的期待和信任。
他們會覺得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認可,同時也更有信心和動力去提升。
教育的真諦,在於激發孩子內心的力量,讓他們自信、自強。
因此,在與孩子溝通時,我們要學會用正面的語言去引導他們,讓他們在積極的氛圍中不斷成長。
02 避免說“你不應該……”,嘗試說“爲何要考慮……”
近年來的一項研究顯示,兒童在成長過程中,每小時會接收到家長或教師的多個指令或建議。在這些建議中,不乏“你不應該……”、“你必須……”之類的表述。
然而,很多時候,孩子們接收到的信息是混雜甚至矛盾的。
家長們往往傾向於直接告訴孩子該怎麼做,卻忽略了爲何要這麼做。
但根據兒童發展心理學的研究,僅僅給出指令而不解釋其原因,對孩子的長期發展是不利的。
孩子們在這種環境下長大,可能會因爲頻繁被糾正而感到迷茫和挫敗,不知道自己到底該怎麼做纔好。
那麼,當孩子行爲出現偏差時,家長應如何引導呢?
這樣的教育方式能夠培養孩子的批判性思考能力,並幫助他們理解社會規範和價值觀的形成。
例如,我們與其簡單地說“你不應該亂扔垃圾”,不如和孩子深入探討“爲何我們不能亂扔垃圾”。至少告訴孩子不亂扔垃圾的好處。
只有讓孩子感同身受,才能讓他記住一輩子。
雖然這種方法可能需要家長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但其長遠效果是顯而易見的。
孩子會逐漸學會自我管理,即使在沒有外界監督的情況下,也能做出正確的選擇和判斷。
03 少說“你必須……”,多說“我可以……”
犯錯時,孩子往往會感到內疚和羞愧,這種情緒若得不到適當安撫,他們便難以冷靜思考。
此時,若有人站在高處進行批評或指責,只會加深孩子的牴觸情緒。
在這種情況下,即便道理再正確,孩子也難以接受;反而可能將“道理”視爲一種“攻擊”來防禦。
而一句“我可以……”,既是一種慰藉:犯錯是人之常情,看,我也有需要改進的地方……
也是一種示範:承認並改正錯誤並不丟人。
我們作爲成年人,總以自己的視角和標準去要求孩子——
“你必須學會分享”、“你必須懂得尊重”、“你必須學會自我反省”……
甚至因爲孩子不聽從教導,而給他們貼上“固執”、“不接受建議”、“不善於自省”的負面標籤。
但回想我們小時候,我們又何嘗百分百做到了這些?
以同理心對待孩子,用自身行動去影響他們。這纔是真正言行一致的教育方式。
如此,無需過多的言語,孩子自然會向我們展現的品質靠攏。
04 別光提“我期望……”,要探尋“你渴望(需求)……”
我們常常發現,在與孩子溝通時,他們似乎總是“叛逆”,我們指東,他們偏要往西。
事實上,這背後是因爲我們和孩子有着不同的視角和需求。
例如,我們希望孩子能更加專注學習,卻忽略了他們可能正渴望得到我們的陪伴和認可。
在家庭教育上有一個簡單卻深刻的道理:瞭解孩子真正的渴望(需求)。
在與孩子交流時,我們常常習慣於表達“我期望(孩子要做到)……”,卻很少真正去探尋孩子內心的“渴望”。
只有當我們放下對孩子的成見和心中的執念,真心去聆聽和理解孩子的內心,我們才能將單向的“我期望”轉化爲雙向奔赴的“我們共同追求”。
結語
作爲父母,我們需要擁有一種教育智慧:我們既要擔負起爲人父母者的引導責任,也要允許孩子有自己獨立的人格和想法。
當我們秉持這一理念,纔不會束縛孩子的成長。
我們要珍惜作爲家長引導孩子的黃金時期,但也要明白:
終有一天,無論我們如何牽掛,他們都將走出自己的人生道路,擁抱屬於他們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