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接環評審查 誰在扭曲事實?
▲這兩天環境部召開四接專六審,讓能源轉型議題在沉寂一段日子後又出現火花。(圖/記者林振民攝)
●謝志誠/臺灣環境保護聯盟會長
這兩天,因爲環境部召開四接專六審,讓能源轉型議題在沉寂一段日子後又出現火花。由於這次會議最後由環評委員以9:1懸殊的比例票決送環評大會,會議後,曾爲時代力量不分區立委「環保鐵娘子」的陳椒華女士重炮抨擊環境部,陳女士的指控是否爲事實?筆者就當日的審查過程,一一分析如下。
一、56位民衆及公民團體發言 「阻擋」公民參與?
此次會議共70多位民衆登記發言,由於登記人數過多,原本預計上午9:30開始的會議,爲此延宕將近一小時協調發言人數,最後決定臨時報名者不算,在會議召開前一天報名者才能發言,總計56位民衆及公民團體,每人三分鐘,直到下午二點左右發言才結束。
此次發言的順序,一改過去正一反一的慣例,讓反方近二十位民衆發言,才輪到正方,陳女士說是「不讓公民發言」、「阻擋公民參與」,顯非事實,筆者印象中,過去五次專案小組審查,發言民衆最多一次是30位,此次高達56位,比過去多出二倍,非但不能算是「阻擋」,甚至可以說是「擴大」。
二、聚焦於三大爭點 一題一題討論更實質深入
陳女士認爲此次會議未進行實質審查、程序不正義,筆者卻認爲這次的會議,比過去前五次會議都更「實質」(第五次會議因陳女士的杯葛而流會),再加上例如空污、替代方案等問題,在前幾次的會議早已釐清,實毋需再贅述。
反而因爲填地東移,衍生出2.0版及3.0版對海洋生態影響比較、東移後因更靠近基隆港,公民團體因而對「操船安全」、「港埠營運」提出新的質疑,所以環境部才針對這三大領域,請正反雙方推薦學者專家與會,就筆者全程觀看線上直播的心得來看,當天這三大領域的交鋒,比過去任何一次審查都還「實質」,譬如臺電報告中珊瑚鑑定存在錯誤、反對者對於靜穩度的錯誤理解,若非經由這樣的「實質審查」,這些爭議恐難釐清。
三、環評是正反雙方爭取環評委員的較勁 不是正方爭取反方的場域
陳女士一直以開發單位沒有回答民衆、公民團體的問題,作爲攻擊此次會議的理由,顯然犯了戰術、戰略的雙重錯誤。
所謂的戰術錯誤,是指她說的不是事實。56位民衆、公民團體發言結束時,會議主席葉俊宏次長已要求臺電針對這些質疑做第一次回答,臺電代表也回答了問題,這一點,當天與會的所有人,或觀看線上直播的民衆,都看在眼裡,所以陳女士以這點來攻擊環境部,實難引起共鳴,這是戰術上的錯誤。
筆者猜測,陳女士想說的應該是「你們的回答,我不滿意」,不然就是「不管你們怎麼回答,我都不滿意」如果是這樣,那就是戰略上的錯誤,因爲環評委員的態度,纔是決定環評結果的關鍵,這樣的態度非但不能引起同情,只會增加反感。
在環評會上,正反雙方都要爭取環評委員的認同,並不是開發單位要爭取反對民衆認同的場域,例如洲際七接在環評大會審查時,反方民衆質疑空污抵換以全國爲範圍,對在地不公平,環評委員覺得有道理,最後就做出了「在地抵換」的決定。
以當天會議中,反方質疑的中國攻擊接收站爲例,當日出席的軍方代表已承諾,「國防部有義務對國家基礎設施負起保防責任」,但反方無視此承諾,仍然咆哮會場,筆者認爲,這也是戰略上的錯誤,因爲若再深究細節,恐引起泄密之質疑,極易陷入「中共同路人」之譏,建議反方謹慎爲之。
四、閉門會議不閉門 如同老師打分數學生要在場
至於陳女士指此次會議是「專家會議」,而非「專案小組審查會議」,這恐怕是陳女士獨有的創見,因爲開會通知單明明白白寫的就是「專案小組第六次初審會議」,陳女士如果認爲有正反雙方推薦的六位學者專家參與,就是「專家會議」,恐怕是錯誤解讀此次會議的定位,充其量,這只是「專案小組會議」的「擴大參與」而已,甚至於,港埠營運、操船模擬、海洋生態,三大爭點已超過一般公民團體的能力,反方推薦的專家學者,其實是在代替公民團體對開發單位提出質疑。
對於阻撓閉門會議,就讓人覺得莫名其妙,且不說歷來環評審查都有閉門會議,旨在讓環評委員在不受干擾下討論決定,如果要求閉門會議要公開,就像學生口試後,老師聽完要打分數,但學生要求老師打分數時學生要在場,本人在臺灣大學任教數十年,從未遇過如此荒謬的情境。
期許不要把朋友推向對立面
陳女士長期耕耘於社運領域,爲環境保護曾有諸多良好的建言,此次雖然爲文點出幾項筆者不能認同之處,所存之心,仍是希望社運能更加成熟、進步,畢竟我們的目標都是要讓我們身處的環境更好,在進步的公民社會裡,要理性與相互尊重,才能異中求同,說服對方,否則只會製造更多敵人,甚至把朋友推向對立面。
▼在環評會上,正反雙方都要爭取環評委員的認同,並不是開發單位要爭取反對民衆認同的場域。(圖/記者林振民攝)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