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南手撕聯想,柳傳志尚能飯否

文\守一

“我從未想過失敗,也從未考慮過身敗名裂。”

2009年,65歲的柳傳志離開聯想集團4年多後,重新走馬上任。接受媒體採訪時,他這樣表露自己的心跡。

網上流傳的報道標題則是——柳傳志:我不怕身敗名裂。

已經退休的柳傳志決定復出,是因爲一度輝煌的聯想,在他隱退之後陷入舉步維艱的窘境。

不管是聯想內部還是外部,都寄望於“聯想教父”出來力挽狂瀾。而他復出面臨的,是一份虧損9700萬美元的財季報表。

是不是很像武俠小說裡的場景?能收拾殘局的,只有已歸隱的大俠。

現實比小說還誇張。

柳傳志復出穩定局面兩年之後再次隱退。可到了2015年,聯想再再度遭遇危機,柳傳志再再度出山。

然後,2019年,75歲的柳傳志第三次卸任歸隱。

出山復出山,對聯想顯然不全是好事。“無敵老英雄”的人設越穩,繼任者越有阿斗嫌疑。

最近,聯想再再再一次面臨風雨飄搖,柳傳志尚能飯否?

01

要理解柳傳志和聯想現在面臨的處境,有兩則往事不得不談。

2013年,柳傳志在一次企業家小團體聚會中講過一段話,大意是,“從現在起我們要在商言商,以後的聚會我們只講商業不談政治,在當前的政經環境下做好商業是我們的本分。”

這一句“在商言商”,當時激起巨大爭議。甚至有企業家都或明或暗地表示,要和柳傳志割席。

儘管後來他公開回應解釋,說自己只是強調多做實事,不是逃避社會責任。

可是不可否認,他的“在商言商”,得罪或者至少是讓一個龐大的羣體失望了。

要知道柳傳志在商界的地位,是被公認爲“教父”級別的。很多人期待,“帶頭大哥”應該有另一番豪情面目。

另一件事,是發生於2018年的聯想保衛戰。

當時,網絡流傳在兩年前的一次行業國際會議上,制定5G相關標準時,聯想沒有投票支持華爲,於是各種討伐他們“賣國”。

儘管當時柳傳志還處於退隱狀態,可面對“用詞惡毒”的傳言,還是忍無可忍,於是振臂一呼,打響“聯想保衛戰”。

一時應者雲集。馬雲、李彥宏、劉強東等100多位知名企業家紛紛發聲,力挺聯想。

柳傳志在企業界的號召力,一時令人震撼。

可是這種抱團硬剛的輿情應對方式,最終效果如何?至今恐怕還是疑問。

02

這兩則故事,有助於理解爲什麼是聯想和柳傳志。

有柳傳志和聯想自身的問題,也有環境溫度的持續變化。

“在商言商”的一番言論,令柳傳志左右不討好。

“聯想保護戰”,看起來企業好像贏了。可實際上抱團混戰反而模糊了事實,在不少普通人心目中甚至遺留聯想涉嫌“賣國”的模糊記憶,很容易被重新激活。只要一點火星。

換句話說,柳傳志和聯想是很“完美”的靶子,他們身上有太多的標籤,既反映當下部分企業家的困境,也反映輿論生態的水位變化。

批評他們,有可能吸引最廣泛的圍觀甚至共鳴。

03

而司馬南發起的這輪對聯想的批評,其實沒太多新東西。

最核心的指控,是質疑聯想賤賣國有資產。可是很多中立的專業人士都已經指出,這犯了基礎的財務知識錯誤。簡單說就是,算錯了總資產,憑空添加了罪證。

其餘的幾條指控,輿論場陸陸續續也都有過爭議。

比如,聯想高管拿天價薪酬,負債率超過90%,高管裡有大量外國人,研發資金投入比例低等等。

如果“在商言商”,在企業經營管理的層面,這些問題都可以討論和定性,可是老江湖司馬南,顯然並不滿足於這樣的低層次。

他高舉高打,要討伐的是資本,是私有化,是國有資產流失。

司馬南就是有這樣的魔力,營造一種強大的語境,把聯想籠罩其中。哪怕是在其他企業身上很正當的事,到了聯想這裡也變了顏色。

比如,華爲高薪招攬全球頂尖人才,是唯纔是舉,而聯想有老外高管,就是內外勾結。

04

沒有人或企業可以豁免於批評,只是,批評的方式有時候比批評的內容更加重要。

聯想高管是不是配得上那麼高的薪水,研發費用投入是不是合理,包括一再依靠柳傳志出山,是不是一種健康的企業生態,這些問題當然可以質疑。

可如果攢一組似是而非的數據,就可以扣上“賤賣國有資產”的帽子,就可以掀起如潮的攻擊謾罵,那這樣的環境是很可怕的。

批評不靠事實和理性,只憑立場和聯想,那是會冤死人的。

冤死聯想也許有人不覺得可惜,可是冤死人的環境一旦進入狀態,不會在乎聯想的下一個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