飼養方式改變 專家:開放美牛不構成狂牛症威脅

政府昨宣佈開放30月齡以上美牛進口,令狂牛症的議題再度浮現檯面。圖爲民衆選購肉品。(中時資料照)

政府昨宣佈開放30月齡以上美牛進口,令狂牛症的議題再度浮現檯面。專家表示,引發狂牛症的原因在於人類吃下了變種的普利昂蛋白質,但隨着飼養方式改變,可傳染人類的典型病例已逐漸消失。1994年至今,僅312人感染,加上高風險部位內臟、腦等都仍然無法輸臺,開放美牛基本上不構成肉品安全威脅

根據疾管署資料,賈氏病爲第四類法定傳染病,分爲散發型、遺傳型醫源型及新型庫賈氏病。其中的新型庫賈氏病即是俗稱的狂牛症。

高雄長庚榮譽院長、庫賈氏病專家陳順勝表示,新型庫賈氏病是藉由吃下變種的普利昂蛋白質所產生,變種的普利昂蛋白質多存在於牛的腦部神經淋巴組織(內臟)中。民衆若染疫,將出現快速失智、肌躍的症狀,一般都會在3年內病逝。

陳順勝表示,過去許多人在飼養牛隻時,都會加入骨粉,以促進牛隻的生長,但10年以來,許多國家飼料已經不能加入動物蛋白,全世界都在進步,美國也是如此。染疫牛隻若屬於典型病例纔會造成感染,現在剩下的多爲非典型病例,因此全球趨勢是走向開放。

臺大獸醫系名譽教授賴秀穗表示,狂牛症在1986年被發現,1994年被得知傳染途徑。全球吃牛肉的人很多,但1994年至今,也僅累計312名感染者。過去認爲30月齡以下的牛隻沒問題,因爲狂牛症多發生在老牛身上,但飼養方式調整後,幾年下來狂牛症已大幅減少,增加的數字個位數

另外,《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禁止10年內發生過狂牛症地區的牛隻的頭骨、腦、眼、脊髓絞肉及內臟6大高風險部位的進口。賴秀穗表示,此次即便開放美牛,民衆也不會吃到這些部位,在肉品安全方面構成威脅

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根據疾管署疫情監測資料,國內截至目前僅有1名新型庫賈氏病感染者,爲英國境外移入。這名案例在2009年4月審查列入散發型庫賈氏病極可能病例,但在2010年12月修訂爲新型庫賈氏病極可能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