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秘書鞠開:粟裕認爲,陳毅在,華東沒有一個高級指揮員不聽話
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陳毅和粟裕都是在一起共事的,他們是戰場上的“完美組合”。
從事政治工作遊刃有餘的陳毅很欣賞粟裕的軍事才華,他曾說:“ 華東軍事指揮主要靠粟裕。”
粟裕和鞠開
擅長軍事指揮的粟裕也很欽佩陳毅在政治工作上的才略。據粟裕的秘書鞠開回憶:“粟裕認爲,在華東戰場,不能沒有陳毅。陳毅在,華東沒有一個高級指揮員不聽話。”
陳毅:軍事上多由粟裕下決心,定可改變局面
1946年,陳毅不僅指揮着山東野戰軍,而且由粟裕擔任司令員的華中野戰軍在戰略行動上也歸他指揮。
1946年6月,蔣介石企圖向我解放區發動大規模進攻。
在形勢非常緊張的時候,毛主席從戰略的高度進行研究,構思了一個作戰計劃,打算讓劉鄧軍、山東野戰軍、華中野戰軍向根據地外圍收縮,在外圍和敵人展開較量。
毛主席
當時,山東野戰軍肩負的職責是:開始以徐州爲中心的戰鬥,投入山東野戰軍的主要兵力,協助蘇皖以北地區,佔領津浦鐵路從徐州到蚌埠沿線的戰略據點。最關鍵的一步是,在運動中擊潰徐州的國民黨軍,將徐州收入囊中。
華中野戰軍的職責是:攻克從蚌埠到浦口的鐵路沿線,同時給我軍在北部的戰鬥提供支援。
毛主席這一作戰計劃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使我軍向國民黨統治區推移,在國民黨統治區作戰,使我解放區免遭損壞。
對此,毛主席說:
陳毅一直以來都認爲應該把作戰重點放在津浦路、徐州一帶,同時認爲華中野戰軍應該向西突進,配合津浦路、徐州一帶的戰鬥。
毛主席這一想法和陳毅的想法無疑是不謀而合的。因此,陳毅收到毛主席的命令,馬上行動了起來,率領山東野戰軍主力部隊向南挺進。
陳毅
粟裕對這個作戰計劃有不同的意見,他認爲蘇中地區人多、經濟發達、資源充足,能夠爲戰鬥創造很多有利的條件。如果放棄蘇中地區,使它被敵人佔領,會極大地增強敵人的力量。
毛主席得知粟裕的想法,深思熟慮後,表示支持他的意見。
而陳毅堅持認爲粟裕部應該向西轉移。
毛主席又經過了認真研究、分析,最終認可的是粟裕的看法,並在8月8日正式決定把作戰重點放在蘇中,同時給陳毅發去電報:“儘可能滿足粟(裕)之要求,集中最大兵力於主要方向(蘇中)。”
得到了毛主席的“特許”,粟裕不久後便打響了“蘇中戰役”,用3萬兵力與敵人的12萬兵力對壘,取得了七戰七勝的佳績,名聲大噪。
1946年8月,蘇中戰役後的粟裕
而另一邊,陳毅的發兵並不順利。在淮北戰場,山東野戰軍和桂系第7軍在安徽泗縣展開激戰。
從兵力上來看,山東野戰軍的兵力比敵人的兵力要多。
當時,山東野戰軍一共派出了22個團的兵力加入戰鬥。但山東野戰軍司令部只派了6個團的兵力進行破城,而在這6個團的兵力之中,又有百分之五十的兵力被派去向外圍據點發起攻擊。
因此,雖然兵力比敵人要多,但由於戰術運用的不合理,山東野戰軍在泗縣之戰中落敗,傷亡人數達到2000多人。
在後來20天的時間裡,山東野戰軍司令部一直都沒有找到合適的戰機,只好在8月底的時候離開淮北,撤到淮海分區。
山東野戰軍的戰士
在蘇中戰役中,粟裕採用的是把兵力、火力集中起來,一路一路地殲滅敵人的戰術。
8月29日,毛主席給陳毅發去電報。在電報中,毛主席寫道:“你率主力應在睢寧以東地區待機,仿粟裕辦法,集中主力殲滅一部。”
毛主席還特別強調:
由於山東野戰軍的指揮員們對大兵團作戰不熟練,毛主席有意派徐向前到魯南去,並把這件事通知了陳毅。
作爲山東野戰軍的當家人,陳毅得知中央這一決定後,非常明白背後的深意,心裡是五味雜陳的。
時任山東野戰軍作戰科科長的王德回憶當年的情形,說:
雖然心態上有些消極,但陳毅有很強的大局觀,他也不在乎個人的榮辱得失,當即給中央發去電報,表明自己的態度,歡迎徐向前到魯南。只是後來,徐向前因爲身體上的不適,這件事便作罷了。
徐向前
此後,毛主席佈置給山東野戰軍的作戰任務是守住兩淮地區。
這時候,國民黨李延年兵團正對兩淮地區虎視眈眈,並分成三路人馬第7軍、69師、58師向東推進,74師“尾隨”在7軍之後,試圖遮掩它的存在。不僅如此,國民黨軍制造了要和我軍在泗陽展開較量的假象,虛晃一槍。
山東野戰軍注意到了李延年兵團的動向,但被敵人的假象矇蔽,沒有猜到他們的真正目標實際上是兩淮地區。
基於錯誤的判斷,陳毅、宋時輪制定了應戰策略,即:山東野戰軍主力部隊向沭陽一帶靠近,阻擋從徐州向東進發的敵人,同時兼顧魯南地區。第九縱隊原地不動保衛泗陽。
宋時輪
粟裕得知陳毅的應戰策略,認爲這樣的計劃毫無疑問能夠使魯南得到兵力保障,但把主力部隊聚集在泗陽,勢必會使兩淮地區兵力大大減弱,造成不可預知的風險。
與此同時,粟裕以極強的洞察力,判斷國民黨軍很大程度上會攻打兩淮,因此,給陳毅發去電報,表達了自己的看法,並提出了建議。
粟裕認爲,如果敵人佔領兩淮,將會使蘇中地區得不到後勤保障,情況不堪設想。
粟裕大膽猜測陳毅是想舍掉華中,回到山東。因此,他建議:把第二縱隊留下,交給韋國清全權領導,達到牽制敵人的目的,等候華中野戰軍主力部隊北上,再一起向北推入,攔住向南進攻的國民黨軍,如果不這樣,華中的形勢將難以預料。
陳毅聽取了各方意見後,改變了在泗陽作戰的計劃,準備向北、向西移動,佔領古邳、 雙溝、 睢寧,第九縱隊仍然保衛泗陽。
陳毅心裡非常清楚,這樣的安排,會加劇泗陽落入敵手、淮陰遭敵人攻擊的可能,但他同時認爲,如果向北、向西的計劃成功,就算敵人要攻打淮陰,在敵人還沒有趕到淮陰的時候,淮北的形勢就已經出現好轉的跡象,兩淮也就安然無恙了。
陳毅
9月10日,第7軍突然向泗陽發起攻擊,並迅速突破第九縱隊的防守,經過兩天的激烈戰鬥,第7軍攻下泗陽。之後,第7軍像一堵牆,攔住山東野戰軍向南駛去的道路。
9月13日,就在山東野戰軍主力和第7軍纏鬥的時候。一直“躲”在第七軍背後的張靈甫74師,冷不防竄出,向南奔襲而來,衝着淮陰而去,兩淮形勢不妙。
此時,粟裕率領華中野戰軍主力部隊立即離開海安,前往支援淮陰。但由於路途遙遠,即便快馬加鞭,最短也需要五天的時間才能抵達淮陰。
這時候,大家的希望都寄託在了張震身上,希望他在山東野戰軍、華中野戰軍主力部隊到來之前,能夠率領第九縱隊儘可能地拖住敵人。
張震
在淮陰戰場,張靈甫露出了奸猾的一面。他假裝要攻打淮陰的西北面,實則從南面進攻,實現了種種意想不到的突破,很快攻佔了五堡、陳集。
然而,第九縱隊兵力有限,缺少火力強的裝備,而且承擔的防守任務很艱鉅,因此一直被國民黨軍壓制,處於下風。後來,山東野戰軍、華中野戰軍主力也沒有趕到淮陰。9月19日,兩淮失守。在這場戰鬥中,我軍和國民黨軍傷亡人數都不少。
兩淮失陷後,陳毅很慚愧。但他同樣認爲,還沒有到窮途末路的時候,並向山東野戰軍、華中野戰軍的指揮員們闡述了自己的觀點。
陳毅說,我軍作戰最重要的目的是消滅敵人,使敵人的數量越來越少,而不是佔領的地方越多就越好。爲了達到這一最主要的目的,兩淮、華東解放區和山東解放區的首府臨沂,哪怕是中央機關的駐地延安,如果必要時,都可能被我軍捨棄。
後來的事實證明,陳毅的觀點是正確的,這說明他的戰略思想是深邃的。
陳毅
1946年10月,在中央的推動下,山東野戰軍和華中野戰軍會合。此前,兩軍只在戰略上進行協同,從那以後,兩軍開始在戰役上共同作戰。不僅如此,毛主席着重提出:“戰役指揮交粟裕負責。”
雖然陳毅對未來的期望是樂觀的,但畢竟剛剛經歷了一場敗仗,他的心理是緊繃的。10月1日,陳毅給毛主席發去電報,深深地做了反省,他說:
此後兩個月的時間裡,陳毅、粟裕時而匯聚在一起,時而分散開來,等待合適的戰鬥機會。在那段日子裡,陳毅、粟裕和敵人展開了6次戰鬥,但沒有達到集中優勢兵力、以絕對優勢殲滅敵人的目的,也沒有能夠使華東戰場上的局面發生巨大的改變。
當時,毛主席作出明確指示,兩軍齊聚後,第一次戰鬥一定要贏。這個指示,像沉甸甸的烏雲籠罩在陳毅、粟裕等人的心頭,而且時間越往後,他們肩上的壓力越重。中央、毛主席都等待着他們的好消息。
陳毅和粟裕
時間來到1946年12月,華東的形勢急劇變化。當時,山東野戰軍和華中野戰軍分別在華東戰場的南北兩側。
徐州綏靖公署主任薛嶽猜測華東戰場的中部沒有我軍的部署,決定在12月中旬派出25個師的兵力,從四個方向進行攻打。
陳毅、新上任的山東野戰軍參謀長陳士榘制定了5個作戰方案,報告給中央。對此,中央沒有給出明確的回覆,爲的是貫徹“戰役指揮交粟負責”這一宗旨。陳毅明白中央的意思,儘可能給粟裕創造更多的機會,讓他負責指揮。
之後,陳毅、粟裕經過商議,決定在四個方向的敵軍中,攻打從宿遷向東而來的敵人,這路敵軍是胡璉率領的第11師和戴之奇率領的第69師。
粟裕之所以做出這樣的決定,有兩個方面的原因:第一,他知道,第69師是幾個不同建制的部隊組建而成的,一定缺少長期作戰下培養出來的默契,作戰能力必定大打折扣。第二,戴之奇不久前才被任命爲第69師師長,粟裕認爲他應該着急表現,想要用一場漂亮的勝仗來給自己樹立威信,在戰鬥中可能會輕率、會急躁。
所以,粟裕的計劃是先攻打第69師。
12月15日,宿北戰役打響。雙方交戰了4天,12月19日,我軍取得宿北戰役的勝利。在這場戰役中,我軍一共殲敵2萬多人,第69師全軍覆滅。這場戰役也成爲解放戰爭開始後,我軍第一次殲滅國民黨一個整編師。
毛主席爲山東野戰軍、華中野戰軍懸着的一顆心也放下了。
陳毅:粟司令的意見就是我們的意見,你們照辦
1947年1月,山東野戰軍、華中野戰軍、山東軍區的部隊共同整編爲華東野戰軍,陳毅擔任司令員、政委,粟裕擔任副司令員。
此後,陳毅和粟裕相互取長補短、配合默契,共同取得了魯南戰役、萊蕪戰役,兩場經典戰役的勝利。
在魯南戰役和萊蕪戰役中,我軍一共殲滅敵人十萬多人,粟裕把殲滅戰帶到了更高的水平,令人忍不住大聲喝彩。
萊蕪戰役結束後,陳毅高興地說:
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上,一個統兵作戰的將領不僅要會打仗、能打仗,還要會做各方面的工作。在華東,粟裕主要負責戰術的安排和發揮,陳毅除了負責戰略的藍圖繪製和籌劃,還扮演着掌舵人、領航人的角色。
萊蕪戰役後,陳毅、粟裕和華野、華東軍區的高級幹部們合影
1947年5月,孟良崮戰役開始。
粟裕一向有敏銳的判斷力,能夠對戰場上出現的每一個變化,每一件小事迅速做出準確的反應和決斷,因此,隨着戰鬥的進行,他下達的命令會越來越多。
爲了節省時間、抓住戰機,將一道道命令快速下達下去,他下達的命令,常常具體到某一個師、某一個團,這樣就需要縱隊司令再將他的命令傳達下去。
葉飛、陶勇、王必成是粟裕多年的老部下了,他們很清楚粟裕的指揮風格,知道一旦出現命令密集的情況,就說明戰鬥快要取勝了。
但在孟良崮戰役中,許世友是頭一回在粟裕的指揮下作戰。一開始,他將粟裕的命令傳達給了下屬部隊,但後來,命令越來越多,下屬部隊還要考慮戰場上的現狀,沒有辦法馬上將命令執行到位。一來二去,許世友有了情緒。
有一次,許世友撥通了指揮部的電話,發起了牢騷:“你們在地圖上一卡一卡, 戰士們是用腳在跑。”
粟裕穩住語氣說:“許司令,現在是戰鬥最關鍵的時候,要把九縱預備隊全押上。”粟裕面色如常,沒有生氣,接着說:“軍長在這裡,軍長同你說話。”
陳毅一直很能理解粟裕在軍事指揮上遇到的難處,當即接過電話,不容置疑地說:“粟司令的意見就是我們的意見,你們照辦。”
許世友是出了名的火爆脾氣,但陳毅在黨內的資格更老、資歷更深、威望更高。他的話說完,許世友便沒有再反駁了。
陳毅用他的威名和魄力,鎮住了華東的許多指揮員們,爲粟裕掃平了軍事指揮路上“不和諧”的聲音,讓他的戰術得到貫徹,一步步執行到位。
可以說,在並肩作戰的革命歲月裡,陳毅離不開有傑出軍事才能的粟裕,而粟裕也離不開可以協調各方,有大領導風範的陳毅。
第一排左一陳毅,左三粟裕
後來,孟良崮戰役大勝。
1948年5月,中央決定調陳毅到中原去,擔任中原局第二書記、中原野戰軍第一副司令。從那以後,陳毅和粟裕這對組合正式分開了,各自開始了新的歷程。
後記
陳毅的兒子陳昊蘇曾回憶父親:“他對粟裕同志很欣賞,他覺得這是我們黨培養出來的軍事人才。他們之間的合作也很好,父親自己說過很多次:‘我很多情況只發揮一個政委的作用,軍事指揮就是粟裕。’”
陳毅的話語裡有對粟裕濃濃的欣賞之情,他們之間的“君子之交”,是一種志同道合的相互敬重和支持,純粹而不雜......
參考書目:
《在跟隨粟裕的日子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