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爭議頻出,“謠言”和“網暴”治理難點在哪?
去年11月,農夫山泉創始人鍾睒睒公開喊話要求今日頭條、抖音讓內容平臺的推薦算法問題再度引發公衆討論。
在他看來,抖音、今日頭條是一個以盈利爲目的的平臺企業,應該承擔企業的文明準則和規則。
雖然推薦算法並非新生事物,圍繞它的爭議卻從未間斷。上線初期,推薦算法帶來低質內容氾濫的問題曾引發討論,一些內容創作者爲了迎合算法的推薦規則,獲取更多的流量和收益,可能會製作標題黨、低質量、甚至虛假的內容。這些內容往往缺乏深度和價值,卻因算法的推薦而大量傳播。
信息繭房的爭議同樣持續已久。很多人擔心算法會根據用戶的偏好,推送相似內容,導致用戶獲取的信息侷限在特定範圍內,難以接觸多元觀點,思維逐漸固化。
在鍾睒睒公開喊話之後,公衆關心的依然是推薦算法帶來的謠言、網暴等低質內容氾濫以及信息繭房等問題。因爲在信息傳播高度依賴算法的當下,算法推薦哪些內容確實直接影響着公衆認知。
實際上,一味指責算法帶來的問題而忽視其積極影響也有失偏頗。在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大學中國社會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邱澤奇看來,雖然算法帶來了種種問題,但其對中國社會的積極作用更大。
一家頭部平臺的運營負責人也持類似的看法。在他看來,算法提升了信息分發效率,讓很多素人也擁有了被別人看到的可能。“信息本身作爲一種生產要素,流動效率更高,肯定對生產也起到促進作用。”
如何讓算法更好的發揮正向作用,是從業者需要思考的問題。
算法的透明性亟待提升
雖然推薦算法帶來的信息繭房問題屢次引發爭議,但在國內外的傳播學學者看來,這並不是當下算法最棘手的問題。
加拿大渥太華大學傳播學助理教授Elizabeth Dubois以及牛津大學互聯網研究所的學者Grant Blank在2018年發表的一項研究成果顯示,信息繭房(迴音室效應)的作用被誇大了。該研究隨機抽樣2000名英國人,通過實證研究探討了政治興趣、媒體多樣性與信息繭房的關係,結果表明,人們經常接觸到不同意見,會主動覈實信息來源,甚至改變自身政治觀點。即使是對政治不感興趣的人羣,也未呈現明顯的信息繭房特徵。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董晨宇對界面新聞表示,信息繭房不能只拿單個平臺說事,因爲沒有用戶只看一個平臺。用戶接收到的信息是不是豐富,是一個由媒體環境帶來的結果。如果一個用戶既看抖音,又看小紅書、微博,任何一個單一平臺的數據都無法反映這個用戶生活的真實面貌。
在董晨宇看來,相比於信息繭房,學界目前更關注算法的透明性和公平性。
從國內各個內容平臺算法引發的爭議來看,算法不透明帶來的問題尤其突出。比如近期在抖音上走紅的“吳柳芳事件”,很多用戶認爲是平臺通過算法推薦吳柳芳的擦邊內容,帶動其走紅。但實際情況是,在成爲社會熱點事件之前,吳柳芳在抖音上的流量和粉絲量一直較少,平臺也並未對其進行推薦。其流量的增長是在該熱點引發社會關注後,用戶主動搜索導致的。但由於平臺未能及時、清晰地向公衆解釋算法機制,使得公衆對算法產生了誤解,認爲平臺存在不合理的推薦行爲。
抖音集團副總裁李亮在接受界面新聞採訪時表示,關於算法的問題,抖音內部用了一個鴕鳥的方式來處理,沒有和公衆做比較好的溝通解釋,是很不應該的。“很多東西要說清楚,面對行業的質疑,我們應該把真實的情況告訴大家。”
界面新聞觀察發現,去年12月以來,李亮開始在微博上活躍,其在認證爲抖音集團副總裁的個人賬號上先後多次解釋算法的相關問題,並對吳柳芳事件、抖音用戶把錢讀成米等熱點事件進行了迴應,增加與公衆的溝通。
李亮透露,抖音預計將在今年春季上線安全與信任中心,讓公衆看到平臺處理謠言、網暴信息的全過程,以減輕外界對平臺的誤解。
處理謠言和網暴,平臺需要解決諸多難題
鍾睒睒公開喊話今日頭條和抖音,主要訴求是希望兩個平臺能夠撤除對其的個人名譽權的侵害的言論、圖片。
2024年初,娃哈哈集團創始人宗慶後逝世後,“農夫山泉創始人鍾睒睒第一筆創業收入來自娃哈哈”“鍾睒睒因衝貨被開除”等網絡傳言紛起,鍾睒睒個人和農夫山泉均捲入輿論漩渦。據媒體統計,自2月28日起,農夫山泉官方旗艦店連續5日銷量暴跌,較風波之前日銷售額跌超90%。
3月3日,鍾睒睒在農夫山泉官微發文闢謠網絡傳聞,但由於輿論來勢洶洶,闢謠並不能完全消除網絡傳言帶來的負面影響。
作爲一個被網絡傳言傷害的個體,鍾睒睒對平臺有怒火是一個很正常的反應。但此事的複雜之處還在於,網友對鍾睒睒的聲討除了事實層面的信息帶來的之外,還夾雜着對其過往商業競爭策略等方面的不滿情緒,不只是簡單把謠言處理掉就能平息的。
而從行業來看,此事更值得討論的是,其暴露了平臺在處理謠言和網暴信息時,機制上仍存在諸多不健全之處。
據界面新聞了解,今日頭條、抖音等平臺並不是沒有謠言和網暴信息的處理機制,但在快速發酵的輿情處理中確實面臨諸多現實的挑戰。
李亮表示,抖音對平臺不實信息,首選會做主動的發現和治理。尤其是社會信息,專業知識等影響較大的內容,會通過站內挖掘,站外監控,風險互通等渠道,主動進行不實信息的線索發現,由專門搭建的相關專業團隊進行內容研判,對明確的不實信息錄入不實信息庫,發起回查和其他處置干預。但這個過程中,較難解決的就是,對於很多似是而非的信息,平臺無法判斷真僞。
此前,今日頭條和抖音面向公衆開放了謠言舉報功能,如果用戶發現了涉及公共利益或者自身的謠言,可以進行舉報並提供證據,平臺覈實後會進行處理。企業發現設計自身的謠言,也可以給平臺發佈公函進行舉證,要求平臺批量刪除相關信息。
但在鍾睒睒遭遇的輿論漩渦中,上述舉報機制失效了。因爲相關信息在幾天之內以指數級速度增長,在前臺針對單條信息舉報顯然不現實,而企業給平臺發佈公函再由平臺覈實處理,一般需要數天的時間,遠遠滯後於輿論發酵的速度。
界面新聞從多個平臺內部人士處瞭解到,在處理類似的輿情事件時,各個平臺的策略人員也會觀望其他平臺的處置政策,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導致了處置的滯後性。
在邱澤奇看來,平臺在處置謠言、網暴等信息上是有責任的。“任何技術的背後都有價值觀,算法更有價值觀,平臺就應該承擔它的責任。”
對於平臺在判斷信息真實性上面臨的難題,邱澤奇認爲,平臺在無法判斷真實性時,可以針對有真假爭議的信息進行標記,對用戶盡到提醒義務。“我們在治理虛假信息過程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讓平臺承擔提醒義務。”
據界面新聞了解,此前微博、微信公衆號等平臺試點過針對有事實爭議的內容對用戶進行提醒。李亮向界面新聞透露,今日頭條和抖音也在推進標註提醒的功能上線,但這些只能起到治標的作用。
在他看來,信息流算法就像河流一樣。河水被污染、修建大壩、控制流速等方法都有效,但治標不治本。治理河水污染最核心的是治理污染源,治理謠言網暴等信息污染,也需要嚴厲打擊污染源,同時也要引入媒體、專業人士等更多優質的信息源。
從各個平臺過往處置虛假信息的實踐來看,引入更多專業媒體報道對事實快速進行澄清是避免謠言發酵、當事人被網暴的有效手段。但多位平臺運營人員向界面新聞透露,目前在重大輿論事件中,專業媒體提供的信息量不足是各家平臺普遍面臨的問題。
在董晨宇看來,中國在算法治理上已經走在世界前列,歐美也並沒有更多先進的治理經驗可供參考。“在處理謠言和網暴上,平臺可以把事中和事後的工作再進一步細化,但問題就在於很多情況都是新出現的,平臺也沒有太多經驗可參考,只能不斷試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