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路徑潛勢圖「範圍愈大愈強」? 氣象署釋疑正確解讀

中央氣象署指出,「颱風路徑潛勢圖」紅色實現畫出的範圍,並非代表颱風大小或強度,而是代表「颱風中心未來可能經過的範圍」。圖/中央氣象署提供

輕度颱風貝碧佳最快明天轉中臺,15、16日最接近臺灣,中央氣象署今解釋,民衆在看「颱風路徑潛勢圖」時,紅色實現畫出的範圍,並非代表颱風大小或強度,而是代表「颱風中心未來可能經過的範圍」;白色虛線也非颱風一定會走的路徑,只是代表潛勢範圍的中心。

氣象署說明,每次有颱風或熱帶性低氣壓(TD),氣象署官網都會標示其路徑潛勢圖,但「潛勢」是代表「可能性」,因此,路徑潛勢圖中,紅色實現畫出來的範圍,代表「颱風中心未來較有可能經過的範圍」,而非颱風本身大小,更不是強度。

氣象署釋疑,潛勢圖的紅圈不是暴風圈,黃色底色不是暴風範圍,它只是顯示颱風中心未來「較有可能」通過的區域。其中,氣象署的路徑潛勢圖標示的是「70%的機率範圍 」,也就是颱風中心未來有70% 的機率會經過的範圍。

氣象署進一步指出,而白色虛線不是颱風一定會走的路徑,白色點只代表潛勢範圍的中心,所以白色虛線不代表颱風未來一定會走的路徑,切勿將白色虛線接觸陸地的地點,當成爲颱風必然登陸的地方。

氣象署表示,隨着預報時間愈長(離現在的時間越遠的未來),潛勢範圍會愈大,代表預報的誤差越大、不確定性越高。

通常移速較慢或明顯轉向的颱風,潛勢範圍也比較大;移速較慢的颱風,通常代表周圍環境的導引氣流不明顯;氣象署指出,有明顯轉向的颱風,往往反映附近的導引氣流有發生重大轉變,這些情境都會讓預測的誤差比較大,更難明確掌握未來的動向。

氣象署坦言,上述情況都反映現今氣象預報在科學上遇到的限制與挑戰,畢竟科學家尚未完全掌握大氣所有的物理機制,且對於廣大未知的地球大氣,觀測儀器能涵蓋的範圍有限,因此氣象預報的不確定性是無法避免,需持續滾動修正。

至於該如何看待颱風路徑潛勢圖?氣象署表示,當潛勢圖中的黃色區域涵蓋到臺灣,代表颱風很有機會影響臺灣,就應該密切注意預報的變化,但不是一看到臺灣被涵蓋到了,就可以馬上定論颱風的路徑,而是要「注意」預報的調整,隨着時間接近,紅圈會逐漸縮小,影響範圍就逐漸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