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魯閣號事故週年》臺鐵總體檢 學者批不是訂SOP就好

臺鐵太魯閣號出軌意外。(本報資料照片)

2018-2022臺鐵改革進度大事紀

太魯閣號事故過後,交通部迅速提出「臺鐵公司化」,但公司化非萬靈丹。事實上,2018年普悠瑪號事故後,行政院成立史上層級最高的「臺鐵總體檢」小組,並提出144項建議,近日民間團體鐵道學會及專家學者檢視發現,這份體檢改善追蹤報告都是由臺鐵自行填報,臺鐵號稱解除列管136項,實際上真正完成只有29項,事件風頭過了,所謂體檢改革只是虛應故事,49條人命,依舊喚不回乘客安全回家之路。

根據鐵道學會檢視,總體檢中有71項「未實質完成」,其中又以「ATP(列車自動保護系統)」、「維修/採購管理」及「人員規範/訓練」三大類,直接涉及營運安全的項目通過率較低。此外,較少人關注的是,由於傾斜式列車對軌道的破壞力特別大,因此特別需要軌道及路基養護,但「臺鐵總體檢」中與軌道系統安全相關的14項,鐵道學會認爲無一過關。

淡江大學運輸管理學系教授張勝雄表示,臺鐵常以有SOP就代表「有做」,或是「有成立小組」,該項目就解除列管,但不是有訂SOP就好,更重要是有沒有落實。且這份表格是臺鐵自行填報,只有「本局辦理情形」,也許鐵道局有監理,那就要寫出來,讓公衆知道。

對此,鐵道局解釋,許多事項是臺鐵提出改善計劃或長期計劃後解除列管,監理機關會定期追蹤,另工程部分有既有檢查機制,發包執行會把後續移交定期檢查機制,纔會解除列管。

逢甲大學智慧運輸與物流創新中心副主任鍾慧諭認爲,安全改善不是短期能解決,可以接受臺鐵提出長期計劃,問題是不能空有計劃,而是要訂出短、中、長期目標,事故要降到多少?安全改善的指標爲何?稽覈依據在哪?這些臺鐵都要說清楚,而不是提出計劃就解套。

鍾慧諭指出,臺鐵公司化後,管理制度若沒改,那也不叫公司化。公司化的精神在於用人留才,找到專業的人進來,塑造安全文化、擬定營運策略,未來要如何與高鐵、捷運甚至是國道客運來競爭,還要創造績效獎勵,讓員工願意做得多、領得多,否則市面上公司百百款,經營不善也不少,「不能只看到成功那個。」。

另太魯閣號事故歷經1年分析探究,國家運輸安全調查委員會的最終報告已進入審查階段,預計4月底出爐。主委楊宏智表示,運安會的調查不是要追究責任,而是公正、公開說明來龍去脈,避免悲劇再發生。相關單位包括交通部、鐵道局、臺鐵局等,在報告中都會一一點名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