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百年人口紀要

圖╱本報資料照片

臺灣百年人口變化

百年來臺灣隨着戰爭、疫病、經濟發展,人口成長由慢而快,由快而慢,如今已負成長了。原本今年該來的「龍年效應」迄今不見蹤影,1~8月出生的嬰兒僅8.6萬,比去年同期8.9萬還要少,龍寶寶少於兔寶寶,這是50年來第一回。

根據內政部早年統計,從民國元年到如今,臺灣人口由343萬升至2,300多萬,百餘年成長6倍,算是快的,惟各時期榮枯有別,日據時代歷經兩次世界大戰,加以肺炎、瘧疾、腸炎死亡率居高不下,人口成長較緩,光復初期民國36年僅649萬,隨着二戰結束,戰後嬰兒潮出現,民國47年臺灣人口升破1,000萬,民國60年達到1,500萬。

近十年人口 轉負成長

根據民國45年的戶口普查資料,國民政府自大陸遷臺除軍隊60萬人,還有64萬民間人口,遷臺人口占普查年總人口約13%,並非人口成長的主因,真正的原因是這一時期臺灣婦女生育率高達5.1~7.0,也就是每位婦女一生平均生下5~7個小孩,這個戰後嬰兒潮使得人口在短短十年(36~46年)增加5成,想想最近十年我們人口是怎麼變化的?非僅沒有成長,還減少0.1%。

當年由於人口成長太快,時任農復會主委蔣夢麟倡議節育,民國53年政府開始推行家庭計劃,口號是「兩個孩子恰恰好」,政府把幸福家庭手冊送到每個家庭,隨着電視報紙的宣傳,「兩個孩子恰恰好」深植人心,也產生了作用,民國60年代總生育率已降至2.5~3.7,人口成長放緩。

然而,過猶不及,如今臺灣婦女總生育率已降至0.865,平均每位婦女生不到一個小孩,臺灣生育率由昔日全球最高,落至如今世界最低,相較美、歐總生育率仍逾1.5以上,臺灣已然四面楚歌。

結婚率下滑 鬧嬰兒荒

總生育率一直下滑,不僅會讓學校退場,工作機會消失,也會讓消費動能自人間蒸發,由於缺工,廠商勢必把生產線移至海外,在這些因素長期交互影響下,經濟蕭條,臺灣社會將成爲一個小小寂寞的城。

臺灣今天落到這般處境,年輕人結婚意願低落是重要原因,依內政部統計,近43年(70~112)我們的結婚率已由千分之九降至千分之五,婦女生第一胎的年齡也由23歲延至32歲,如此一年出生的寶寶從昔日40萬降至如今13萬,以致人口負成長,也就不意外了。

20多年來,政府零零星星的政策不少,什麼育兒津貼、幼兒特別扣除額,幼稚園免學費等等,江宜樺當內政部長時還以百萬元獎金向國人徵求一個「看了就讓人想生小孩的標語」,如今看來,這些政策全屬無效。

少子化原是系統性問題,必以系統性方案方能解決,但長期以來政府的政策皆爲選舉考量,不成體系,豈有不失敗之理?20年前少子化之初,臺灣只是一艘破了個小洞的船,但如今已快變成鐵達尼號了,龍年效應的消失,正是最後的通牒。

小檔案■依據中華民國45年戶口普查,民國34~45年自大陸遷臺的民間人口總計有64萬人,其中男子42萬人,女子22萬人,以民國38年遷臺人口最多,如果加上軍隊60萬人,總計遷臺人口124萬人,佔民國45年總人口939萬的比率爲13%。

小檔案■臺灣過去龍年出生人口特別多,64年兔年出生36.9萬人,次年龍年42.5萬,76年兔年31.4萬人,次年龍年34.2萬人,88年兔年28.3萬,次年龍年30.5萬,100年兔年19.6萬人,次年龍年22.9萬人,因此以「龍年效應」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