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選擇-中美科技戰中的「俘虜」與「馬前卒」

川普華爲發出禁令,爲全球科技發展投下震撼彈。圖/路透

2018年12月4日《工商時報政經八百版上,筆者以「美中暫時性貿易協議的達成:一箇中長期比較利益原則的確立」爲題,討論美中貿易大戰問題,對於非高科技產品的問題,筆者認爲「比較利益原則」是重要的決定原則,而對於高科技產品,則認爲此一部分的「比較利益原則」尚未確定,彼此都在糾結重兵進行攻防中,未來將呈「兄弟登山,各自努力」之勢。

此一論述,證諸近日發展的美中貿易談判情形,似乎也能大致相符。目前美中貿易之間的談判已大致完成,然在結束之前,川普突然發出禁令,禁止美國的高科技廠商與華爲交易,並以90天爲緩衝期,而此也爲全球高科技的發展投下強烈的震撼彈。全球高科技業面對有史以來最大的政策干擾,未來是否分裂成東西兩大陣營?是否被迫要選邊站?大家最大的憂慮,這也可能是21世紀全球科技發展的重要分水嶺

華爲在5G技術上的領先,已是既成事實,就美國而言,全力圍堵華爲,其情形猶如當年美國全力圍堵日本汽車、4G通訊商用大客機市場的開發,是如出一轍。美國當年只能成功地「俘虜」與「圍堵」日本在後兩項上的發展,而對於汽車的發展上則沒有成功。對照當年日本的經驗,此次美國對華爲的圍堵是否能成功呢?本文認爲,成功的機會不大,其主要理由有三:

其一,美國之所以能在4G通訊、商用大客機的發展上圍堵日本,最主要理由是美國已具備自身優良的技術與產業水準,因此,不論是在市場、技術及生產的規模經濟上,都有很強的實力。打壓一個想出頭的苗子,是易如反掌。然而,就5G的發展來說,美國本身既不具備這樣的發展條件,也不具備這樣的發展優勢,要叫各國不用華爲的5G,自己卻拿不出可供各國使用的5G技術與設備時,猶如大家都想吃牛排,而自己沒有牛排分給大家吃,卻要大家不能吃華爲的牛排,且硬說,那牛排有毒,惟在經濟上這沒有任何說服力,只能用政治力來硬壓;而政治只能贏得一時,經濟將必是最終的贏家,就猶如日本汽車般,這是經濟的鐵律

其二,就高科技來說,其發展的五個重要條件是研發、人力、資金及市場,再加上政府政策上的支持,上述五個條件,缺一不可,就美國的5G發展來說,她最缺的是研發,其專利數上的嚴重落後,已讓它喪失發言權。相對的,就中國大陸的華爲來說,上述的五個條件都完全具備,再加上最新的北斗衛星技術,兩者相較,立判高下。此時,美國只能在「市場」這一要素條件下手,然而,中國大陸本身的市場就已經很大,退萬步言,她是可以「築高牆廣積糧」地打長期戰,且可能愈打愈強,時間對他而言是愈打愈有利。

其三,科技的發展是有它多元性的,也有一定程度替代性,雖然,技術鎖死(technology lock-in),即如何強化客戶對產品黏着度,是各國高科技廠商最關心、最着力重點之一;然而,即使在市場競爭下,都有市場的競爭者,要努力地去打破對手所設下技術鎖死的桎梏,更何況現在在美國政府指令下,對華爲手機所設下的「斷貨」規定。爲此,美國的技術已不再是長期可靠的技術來源,這將是全球科技發展上的一個新的變數,一個久久揮之不去的夢魘,對美國短、中、長期的傷害至深且大,故本文認爲,此一事件也將是影響全球科技發展的重要分水嶺。

臺灣在科技發展上當然有一定的優勢,在大國的競爭中,我們是要善用我們自身的優勢,在兩強中取得平衡與戰略地位,或是,我們不只在政治上、軍事上,我們都要做超級強國的「馬前卒」外,現在,在科技及經濟上,我們也要不惜一切經濟代價地,要求我們民間廠商表態支持,渠等亦甘爲「馬前卒」的立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