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劇團馬戲之門赴泰演出 舞臺成觀眾遊樂場

臺灣劇團「馬戲之門」在曼谷演出最新作品After,以人體和大環互動吸引觀衆目光。表演後更首度開放讓觀衆走上舞臺,感受大環與舞臺氣氛,泰國學童瞬間把舞臺變成歡樂的遊樂場。

2024年曼谷國際兒童劇場藝術節8月1日至11日在曼谷登場,今年在文化部駐泰國文化組支持下,「馬戲之門」創辦人楊世豪2日到4日帶來他的最新作品After,以人體與大環的結合與互動,呈現出有別於傳統馬戲的演出,最後更拆解大環,讓原先圓形的大環,成爲了不規則狀的彎曲管線,放在舞臺上,就好像一個裝置藝術。

楊世豪2日的演出結束後,首度開放讓臺下觀衆走上舞臺,近距離感受大環及舞臺氣氛,原先在臺下觀看錶演的泰國中小學生開始在舞臺上奔跑,並穿梭在拆解後的大環間,讓舞臺瞬間變成充滿歡笑聲的公園或遊樂場。

楊世豪接受中央社訪問時表示,最後開放觀衆貼近舞臺和大環,是因爲他希望讓表演有更多和人的連結,提供觀衆對大環不同的想像和感受,例如對小朋友來說,大環就像玩具一樣,他第一次感覺到,原來每個人對大環會有不同的看法,小朋友的可愛反應超乎了他的預期。

楊世豪說,過去他爲了服務觀衆,做了很多展現高超技巧和娛樂性的傳統馬戲表演,但他想要跳脫這樣的演出,「不如讓觀衆一起進來我的思考,質疑我們已經習以爲常的事情。」他本來擔心小朋友會不小心撞到大環讓大環垮掉,但小朋友對大環充滿好奇和想像,對他來說是一個全新體驗。

楊世豪說,他製作After的原因其實是來自他的人生和創作困境,最後把大環拆解,象徵的是打破框架,儘管想要傳達的意念很深,但他希望觀賞演出的大小觀衆可以從「好玩」留下印象,或許未來某個時刻,會想起這段表演想要傳遞的訊息,「每個人對錶演的見解不同,最終都會回到每個人的背景和思考」。

有別於在臺灣演出時的安靜,2日的演出充滿了孩童的喧鬧聲,楊世豪同時也會一邊思考,爲什麼觀衆會覺得這裡有趣,在曼谷的演出讓他有了一些新的體悟感。

成立於2016年的曼谷國際兒童劇場藝術節(Bangkok International Children’s Theatre Festival)是泰國第一個結合泰國及國際表演節目的兒童劇場藝術節,節目策畫打破一般對於兒童劇場的預設,呈現多元有深度的各類議題。

邀請楊世豪赴泰國演出的策展人阿姬瑪(AdjjimaNa Patalung)在臺灣看過「馬戲之門」演出後,立刻下決心要把這樣的表演帶到泰國,阿姬瑪告訴中央社,在泰國或是一般的兒童藝術節都看不到這樣的表演,充滿詩意,不管孩子或成人都能在表演中找到共鳴。

之所以想邀請「馬戲之門」演出,是因爲阿姬瑪認爲,兒童藝術節不一定只能說故事或是隻能有快樂結局的表演,兒童藝術節應更多樣性,呈現更多具有情緒或人性的表演。

阿姬瑪說,她一點也不擔心After要表達的東西太深、來觀看的孩子會看不懂,例如一名小學生就能感受到楊世豪表演中的孤寂感,「我們不必幫孩子們決定,他們可以感受什麼或不能感受什麼,孩子們是沒有框架的,雖然他們年紀小,但也能感受到表演要傳達的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