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每4人就有1人會喝 衛福部調查「兩族羣」暴飲率高

國健署調查發現,臺灣男性暴飲率高達6.5%,一次喝下6杯甚至以上的酒,酒精中的乙醛會產生大量自由基引發基因突變,大幅提高罹患癌症的機率;示意圖。圖/123RF

衛福部國健署調查發現,18歲以上成人過去一個月內飲酒率爲24.4%,男性爲32%,一次喝下6杯甚至以上的酒稱爲暴飲,男性暴飲率爲6.5%,是女性的4倍以上。國健署響應社團法人臺灣酒精不耐症衛教協會「臺灣無酒日(每年5月9日)活動」,提倡「無酒、節酒、零酒精」,呼籲民衆聚餐時儘量減少飲酒,並提供拒絕勸酒5招。

110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顯示,18歲以上過去一個月飲酒率爲24.4%,其中男性32%、女性17.1%,18歲以上過去一個月暴飲率(曾經一次喝6杯或6杯以上的酒)爲3.9%,其中男性6.5%、女性1.4%,男性比女性更容易過量飲酒,在高飲酒率的背後,不可輕忽酒精對國人健康帶來的危害。

根據WHO對暴飲定義,是指一次飲酒超過 60 公克純酒精量。國健署進一步分析,教育程度爲「初中國中」者,暴飲率爲所有教育程度之冠,達5.4%;如果看各年齡層,則是「18至29歲」年輕人暴飲率5.3%,高居第一;另外,原住民暴飲率也有11.6%。

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酒精是具有毒性和精神作用的成癮性物質。許多研究指出,酒精對中樞神經系統、消化系統及心血管系統有毒性作用,且酒精飲料中所含乙醇被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歸類爲第一類致癌物質,也會抑制免疫力,增加罹患傳染病,包含結核病、愛滋病的風險。

研究顯示,臺灣接近一半人口喝酒會臉紅,此爲缺乏酒精代謝酵素「乙醛去氫酶(ALDH2)」,導致酒精的中間代謝物「乙醛」無法被正常代謝,這種毒性致癌物累積在肝臟中,便會出現臉紅、心跳加快、頭痛、頭暈、惡吐、宿醉等酒後反應,又稱爲「酒精不耐症」,此爲亞洲人特有的基因變異。

此外,乙醛也會與其他蛋白質、胺基酸及DNA結合,誘發不正常的免疫反應、傷害組織,併產生大量自由基引發基因突變,大幅提高罹患癌症的機率。

根據衛福部111年國人死因分析,111年男性死亡率多高於女性,其中以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男性死亡率爲女性2.6 倍(每十萬人口25.6 人/9.8 人),慢性肝病及肝硬化被認爲與飲酒有關。

國健署長吳昭軍表示,飲酒過量有害健康,聚餐時請儘量減少飲酒,或以無酒精飲品代替,營造溫馨沒有勸酒壓力的用餐氛圍,既能擁抱友情與親情,也能擁抱健康,並務必遵守喝酒不開車,或選擇代駕,安全平安回家,避免造成無法挽回的憾事。

國健署提供拒絕勸酒五招,扭轉勸酒文化,避免過量飲酒有害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