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看大陸》我在貴州 見證中國又走完一趟長征

蘋果中國貴安數據中心是蘋果公司在美國和歐洲之後設立的第三個數據中心。(許依晨攝)

前言:這世上有一羣人,心中有火焰,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像螢火一樣,聚集在一起,成爲火炬,照亮黎明到來前的漫長之路。

《史記.西南夷列傳》中有一段記載,滇王與漢使者言曰:「漢孰與我大?」及夜郎王亦然。以道不通故,各自以爲一州主,不知漢之大。

位於今貴州中西部與川滇部分地區夜郎國,原本是個與中原文明隔絕的衆多小國之一,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只是一朵不起眼的浪花。可是就在漢武帝元狩元年,不可一世的夜郎王鬧出了一個笑話,這笑話還真就讓夜郎國在青史上大大地露了臉。原來漢武帝欲通過西南夷開闢一條通往身毒道路,派遣使者前往夜郎。漢使向夜郎王說明來歷,夜郎王竟發出了「漢孰與我大」的疑問,這下令漢使啼笑皆非,「夜郎自大」的典故從此流傳千年。

成語即使是小學生都不陌生了,但早在夜郎王發出這句貽笑青史的疑問前,鄰近的滇國國王早已對漢使發出了同樣的疑問,古人卻把這句帶貶意的話套在夜郎之上,確實有失公允。

夜郎自大這一成語的誕生,其實是由於客觀環境造成的。夜郎國所處的環境長期與世隔絕,交通閉塞,信息不通,以致國人眼界受限,如井底之蛙。後來王陽明被貶謫至貴州龍場,纔有了後來的「龍場悟道」,如果不是貴州惡劣的天候環境,怎麼會把好好的人流放到這裡自生自滅?也許又與那一句民間諺語有關,「天無三日晴,地無三里平,人無三兩銀」,講的人多了,漸漸地,貴州就與交通閉塞、 土地貧瘠、 落後窮困的刻板印象捆在了一起。

這種刻板印象自然也把我捆住了,當我驚歎於大陸沿海省市的日新月異時,貴州竟以天翻地覆的速度,換了一副嶄新的面貌。

貴州,一個低調的省份,打開某乎,仍可在近兩年內刷到一些關於貴州存在感極低的帖子,有網友說自己在貴州上學,結果被問,貴州在哪個省?雲南嗎?我的地理概念雖不至於這麼差,卻也對貴州不甚瞭解,出發前做了一點功課,才知道原來早在我還未實地走訪大陸前,大數據產業就讓曾經高山環繞、溝壑險阻的貴州擁抱了世界,昔日一個荒無人煙的深山角落,如今一躍成爲領先世界的中國天眼FAST!

這無異是貴州最耀眼的名片,卻也是被我長期忽略的驚人成就,這就是我所認識的貴州嗎?這就是我印象中那個窮困落後、什麼都缺的內陸省份嗎?

我是在2019年8月去貴州的,據統計,曾在全國各省市自治區GDP排名中長期徘徊於低谷的貴州,已連續7年半GDP增速位列全國前三,2020年疫情籠罩期間,貴州全省地區生產總值17826.5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4.5%,增速高於全國2.2個百分點,連續10年位居中國前列。

降落貴陽機場前,從機窗望下去,但見崇山峻嶺,溝壑縱橫,廣袤的綠地上完全不見平原,正應了那句話——地無三里平。然而就在這一片起伏不定、廣袤無垠(yin)的綠意間,一架架橋樑將山巒連接在一起,汽車飛速地行駛在橋樑上,底下是湍急的水流,要在高山峽谷間搭建一座堅固無比的橋樑,其困難度實在令人難以想像!現今中國被譽爲「基建狂魔」,造出無數令人瞠目結舌的偉大成就。說一說橋樑好了,世界橋樑一百座,貴州橋樑就佔了四十餘座,堪稱「橋樑博物館」,樑橋、拱橋、懸索橋、斜拉橋、鋼管拱橋等諸多現代橋樑在崇山峻嶺、深谷急流間凌空飛越,突破天然屏障,諸多世界級大橋杭瑞高速北盤江大橋、鴨池河大橋、清水河大橋、六廣河大橋、壩陵河大橋、平塘大橋等橫空出世,壯麗無比。

橋樑的營建讓天塹(qian)成了通途,讓天涯成了比鄰,「黔道難」走入了歷史。反過來說,這也是因爲貴州「八山一水一分田」特殊的地理環境,才讓中國人把「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的辛勤與智慧發揮得淋漓盡致。

在中國,「要致富,先修路」的觀念早已深入骨髓,「村村通」「組組通」「戶戶通」讓貴州脫貧之路愈走越寬, 依託農村公路交通網,貴州一躍成了中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過去貴州是全國貧困人口最多,貧困面最大,貧困程度最深的省份,有些地方,深谷環繞,山川險阻,人們出行、飲水、用電、上學、看病、通信都成了現實的考驗。2021年最新數據顯示,現今貴州全省66個貧困縣全部摘帽,923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192萬人搬出大山,在2021年的今天,中國又走完了一趟長征,目標是——摘下貴州的絕對貧困帽。

這實在令我這臺灣90後女生感到無比震撼!首先,以我淺薄的知識面能想到的是,以喀斯特地貌爲主的貴州,平原地帶寥寥可數,正因如此,所以貴州的交通道路修建不是很容易的,而道路,正是扶貧工作的基本條件。

第二,中國人都是有土地情節的,你要「易地扶貧搬遷」,叫人遷離家園,搬到一個陌生的地方,肯定有些老人不願走出去,《平凡的世界》裡,田福堂、孫少安下跪求金老太太搬家;《山海情》中,老太爺抗拒搬遷,吞下農藥。這些老人,一輩子去過最遠的地方也許就是鄰村,金窩銀窩不如自家草窩,對他們而言,他們的根紮在這裡,祖祖輩輩的魂魄在這裡,土地等同生命,要他們往未知的他鄉遷移,他們寧可固守大山,偏安一隅。

萬事開頭難,套句《山海情》裡的一句話,明明是勸人過好日子,咋就那麼難。

人要走出去,再來,產業扶持也是個重要的環節,就像今年口碑很好的《山海情》中有一幕,扶貧的珍珠雞都能吃得乾乾淨淨,人只顧得上眼前溫飽,那還談什麼未來小康?所以光是給物資是不行的。「受人以魚,不如受人以漁」纔是硬道理,除了對口幫扶資金支持,還要持續壯大幫扶產業,加強脫貧地區的產業發展以及基礎設施建設,做好脫貧人口的穩崗就業,才能實現了「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青山綠水即是金山銀山」的最終目標。

貴州網紅侗家七仙女」居住於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尚重[zhong]鎮寶村的原始侗族村寨,這裡距縣城近100裡山路,開車需4小時,導航都定位不到,卻在蓋寶村書記吳玉聖和他的短視頻團隊手把手的協助下,村莊當舞臺,流水作配樂,一條視頻,賣光了全村的稻花魚,一次直播,清空了幾百斤香禾糯,讓人驚喜的是,直播還帶來了額外的經濟效益,令許多外地遊客循着七仙女清澈的嗓音,到蓋寶村來找詩與遠方,這又給當地村民增加了旅遊收入。

2020年疫情防控期間,「七仙女」帶貨賣茶。那次,直播瀏覽量超過110萬人次,實現線上線下交易額180萬元。七仙女還上電視直播帶貨,貴州羊肉粉、酸湯魚調料和香禾糯米等特色美食迎來搶購熱潮,3個小時的直播總銷售額達1.37億元,村裡18位村民入股團隊分紅,其中10位是貧困戶,曾經的留守兒童願意回家鄉闖蕩,過去看不見前途的貧困戶迎來脫貧的曙光。

高岸爲谷深谷爲陵,所有打動人心的扶貧事蹟都離不開經濟騰飛的一路凱歌,也離不開中國人對這片土地的飽含深情,而七仙女,只是遍地盛放的一朵燦爛耀眼的扶貧之花。

是的,若說大數據產業與中國天眼令我大開眼界,那麼親眼見證的一步一腳印的扶貧事蹟,那些面目樸實無華、任重道遠、在大山深處默默耕耘、用一顆真心去熨貼着這片美麗土地的扶貧工作者,纔是貴州最動人的一道風景。

我在貴州一個深度貧困縣城裡,感受到從居民身上散發出來的自信蓬勃。一個地方若起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必定細微到連人的精神面貌都大大地改變了,走在納雍縣的街道上,我特別觀察了當地居民的神態。我能感受到有一股自信在支撐着他們,這種自信源於生活的改善,源自於未來的憧憬。其實人的思維很簡單,住有其屋,安居樂業,守得一世順遂,方爲人間樂土。

三百多年前,徐霞客到訪貴州,在遊記中發出感嘆:「天下山峰何其多,唯有此處峰成林。」時至今日,山還是那些山,而錯落其間的貴州卻已歷經了滄桑鉅變。

寫到這裡,外頭起風了,我忽然想到一首詞,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這就是中國力量。(納蘭採桑/臺南)

徵文啓事】

中時新聞網「兩岸徵文」欄目,延續《旺報》兩岸徵文活動,徵文主題:臺灣人看大陸、大陸人看臺灣、兩岸看世界、兩岸一家人、兩岸新時代,歡迎全球華人投稿

期盼作者透過親身經歷的故事,刻畫兩岸社會肌理,描繪世界見聞,打破刻板印象,促進兩岸民衆相互瞭解、建立全球視野,向讀者展現時代的脈動與發展趨勢。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臉書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520ROC,歡迎線上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