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藝大師生動手 西螺大橋廢鋼樑變老街公共傢俱

臺藝教授宋璽德(前排右二)率領學生西螺延平老街舉辦工作營,2組學生不約而同都以西螺大橋鋼樑素材,變身爲老街上閒置空間的公共傢俱,此作品名爲「基桁墩座」。(周麗蘭攝)

此作品名爲「辵」,意爲人來人往、走走停停,擺設在西螺揹包客棧旁的應谷花園。(周麗蘭攝)

目前的西螺大橋是102年新鋼樑,拆下來的部分舊鋼樑變成藝術創作的素材。(周麗蘭攝)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院雕塑系教授宋璽德帶領16名學生到西螺鎮延平老街開工作營,2組學生不約而同以西螺大橋舊鋼樑爲素材,變身爲老街上閒置空間的公共傢俱,可坐、可臥、可站,師生們表示「那不只是一條線」。

今年是臺藝大師生第4度造訪西螺,目標3周內做出2座融入地景裝置藝術,學生們每8人一組互相激盪發酵,第1周討論、第2周做模型,一開始各做各的,從8個想法變成3個,最後形成1個。

宋璽德表示,過程中難免會吵架,爲了觀點情感而吵是可以的,但工作不能吵架,要理性溝通。

2組學生不約而同選擇已被淘汰的60年舊西螺大牆鋼樑爲素材,從文史資料、余光中的詩發想,還從舊鋼樑鉚釘編號找出位於原來西螺大橋的哪一部份,對舊鋼樑充滿感情

學生們完成「基桁墩座」、「辵」(音錯)作品,「基桁墩座」擺在延平路公正路口的閒置空地,看起來是紅色鋼鐵平衡木,遠看像一條線。

宋璽德說,這2條焊接起來的鋼樑代表60年的時間軸線,但「絕不只是一條線」,舊鋼樑歷經20多次重新油漆,已厚到無法切割,花了1周刮掉油漆、除鏽、刨除、上底漆、油漆、上金油纔回到原貌,再加工焊接。

閒置空間的主人看了很滿意,覺得把養蚊子之地變成可以照相的地方了!

螺陽文教基金會董事長何美慧表示,臺藝大師生們使用的營造空間原本都是店面,但隨着時代式微了,師生們把藝術融入場域,與環境連結。

宋璽德說,鄉下不一定輸人,美的感覺可以營造,用藝術的力量改變生活,讓小鎮旅遊更有深度,也讓居民生活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