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古冰川之二》長江源區正在變暖變暗:極端降水恐加劇

長江溯源探秘冬克瑪底冰川之二:亞洲水塔變暗與極端氣候。圖爲 小冬克瑪底冰川上的氣象站 。(澎湃新聞)

長江溯源探秘冬克瑪底冰川之二:亞洲水塔變暗與極端氣候。圖爲冬克瑪底冰柱正在融化 。(澎湃新聞)

長江溯源探秘冬克瑪底冰川之二:亞洲水塔變暗與極端氣候。圖爲 科考隊員正在檢測氣象數據 。(澎湃新聞)

澎湃新聞13日報導,在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研究顯示,全球山地冰川整體處於退縮狀態。近半個世紀以來,中國有將近6000條小冰川消失,大多數冰川在萎縮。長江源區冰川普遍處於末端退縮、面積減小和厚度減薄狀態。

中國科學院西北研究院唐古喇山冰凍圈與環境觀測研究站(唐古喇站)站長何曉波指出,據觀測,他們發現冬克瑪底冰川、格拉丹東主峰等長江源區主要的冰川,其厚度呈現出不斷減薄的趨勢。「這也說明冰川最大的一個調蓄能力在降低,容易導致生態環境出現失衡。」

澎湃新聞報導,何曉波多次表示,長江源區正在變暖、變溼、變綠、變暗,這種持續暖溼化將帶來冰川萎縮、水土流失等諸多挑戰。其中,變暗的主要特徵是冰川、積雪面積減小和植被變綠共同導致的地表反照率減小。

何曉波進一步解釋,氣候暖溼化主要表現在冰川、積雪等固態水體消失與河流、湖泊等液態水體增加的失衡,以及內流區水資源增加與外流區水資源減少的空間分佈失衡。

「一定時間、程度上有利於下游地區生態環境變好,但也給冰凍圈帶來冰湖潰堤、冰崩等災害頻率增加的風險。」何曉波表示,爲應對氣候變化、冰川消融,當前他們需要做的是,一是減少冰川污化的物質來源,二是保護草地生態。

長江科學院水資源研究所副總工程師洪曉峰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說,「受全球升溫影響,冰川消融退縮加劇,易引發季節性洪水、冰崩等災害。同時,當冰川消融達到拐點,對江河徑流補給功能減弱乃至喪失,也會誘發一系列生態問題。」

新華社報導,長江上游極端降水發生頻次和強度在增加。監測顯示,2024年7月1日至7月22日,長江源區降水較常年同期偏多53.5%,爲近10年同期最多。

氣候持續暖溼化的趨勢,除了引發在長江源區的極端降水事件外,同時也影響着中國其他地區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發生頻率。

8月18日,在第二次青藏科考成果發佈會上,姚檀棟院士提到,被譽爲亞洲水塔的青藏高原正在變暗,它將引起地球系統過程重大變化,引發亞洲季風環流調整,增加中國極端氣候事件發生的頻率。

亞洲水塔變暗引發亞洲季風環流調整,和極端氣候事件發生頻率之間有何聯繫?

有專家表示,所處地理位置、大氣環流變化、海陸分佈、地形地勢等共同作用,造就了世界各地不同類型的氣候。大氣環流是影響天氣和氣候變化的主要變數之一。籠罩在地球上空的各個高壓、低壓系統,不斷移動、增強或減弱,帶來了不同時間的陰晴雨雪天氣。從長時間尺度看,大氣環流在一年四季中呈現一定規律,但若其出現異常,極端天氣很可能就產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