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建立算法安全評估制度
來源:法治日報
□ 本報記者 趙晨熙
在信息技術時代,教育數字化是我國開闢教育發展新賽道和塑造教育發展新優勢的重要突破口。黨中央、國務院一直高度重視教育數字化工作,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提出推進教育數字化。今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提出,要實施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促進人工智能助力教育變革。
“教育數字化是當代發展的必然趨勢。”教育部科學技術與信息化司司長周大旺近日在教育部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介紹,爲更好推進我國教育數字化發展,教育部等九部門聯合印發了《關於加快推進教育數字化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在總結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實施三年來相關經驗的基礎上,對未來一個階段推進教育數字化進行全面部署。
人工智能如何更好賦能教育、怎樣築牢教育數字化安全屏障、如何確保教育公平……針對實踐中的一些焦點問題,《意見》提供了清晰指導,指明瞭我國教育數字化的發展方向,確保教育數字化工作穩步推進,取得實效。
強化人工智能賦能教育
自2022年教育部啓動實施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以來,我國教育數字化發展取得極大進展,但仍存在區域發展不均衡、師生數字素養待提升等問題。
周大旺指出,《意見》針對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實施過程中發現的短板不足,共提出22條具體舉措,明確了堅持立德樹人、應用導向、數字賦能、以人爲本、改革創新、統籌規劃、安全發展、開放合作等8項工作原則。
教育數字化發展中最受關注的莫過於人工智能賦能教育。《意見》提出多項舉措促進人工智能助力教育變革,強調要加強人工智能等前瞻佈局,推動學科專業、課程教材、教學等數字化的變革,全面支持教育決策和治理,賦能教育評價改革。
《意見》對人工智能如何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提出要求,明確加快建設人工智能教育大模型,將人工智能技術融入教育教學全要素全過程,推動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統籌推進大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一體化,建設“通用+特色”高校人工智能通識課程,開好中小學信息科技相關課程,鼓勵開設人工智能特色課程。
築牢網絡平臺安全防線
“堅持安全發展,築牢可信可控安全屏障”是《意見》強調的重要原則之一。
“縱深推進教育數字化,需要構建更高要求、更高標準、更高質量的保障機制。”教育部教育數字化專家諮詢委員會主任、武漢理工大學校長楊宗凱介紹,《意見》提出要從基礎設施、標準規範、財政投入、評價激勵等方面不斷完善保障體系,築牢平臺、網絡、人工智能等安全防線。
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是教育數字化發展樞紐。爲提升平臺內容安全保障能力,《意見》要求嚴格資源內容審覈制度,落實平臺主體責任,定期組織開展安全評估和檢測。同時,構建網絡安全防護體系,建立教育領域身份和數據可信體系,強化實名管理。全面落實教育數據全生命週期安全防護,強化核心和重要數據防篡改、防泄露、防濫用能力。加強未成年人個人信息保護,做好網絡安全等級保護。
《意見》對強化人工智能安全保障作出專門規定,要求建立“人工智能+教育”安全保障制度,落實人工智能算法與大模型備案機制,探索建立算法安全評估制度,有效規避網絡攻擊、信息繭房、算法霸權、依賴成癮等問題。還要加強對智能教育產品、工具、服務監管,規範人工智能應用進校園管理。
助力推動區域教育公平
教育數字化發展是助推教育公平的重要引擎,中西部地區是教育數字化應用的重鎮、重點和關鍵。
如何以數字化破解區域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問題?寧夏回族自治區教育廳副廳長馬麗介紹了“寧夏經驗”——通過對接國家智慧教育平臺,構建國家、省、市、縣、校五級貫通的智慧教育體系,聚合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同時,推進線上線下融合、人機協同的新型教學模式,推動教學提質增效。
《意見》對各地數字化發展推動區域教育公平提出了要求。馬麗透露,下一步,寧夏將加快研製自治區推進教育公平優質發展的數字化解決方案,並在中小學設立信息科技副校長,建強教育數字化工作隊伍。同時,分學段部署推進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的規模化應用,加快探索“人工智能+教育”場景應用新範式。
爲強化數字教育助力鄉村教育振興,將加大數字幫扶和靶向培訓力度,推出適合鄉村學校和偏遠山區學校的體系化應用指導示範課,精準提升薄弱學校的數字化應用水平。
周大旺表示,下一步,教育部將在資源擴容方面,讓優質教育“人人可享、處處可達”。不斷推動國家智慧教育平臺更新資源,促進教育信息共享,縮小區域、城鄉、校際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