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片爲證 成都發現漢代鄉里
歷經半年考古,雄安去年共發現263處文化遺存。圖爲2016年河北柏人城遺址,考古工作者在現場進行發掘工作。(新華社資料照片)
大陸考古又有新成果!四川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在郫縣古城遺址附近發現,一處距今約4500年戰國晚期至東漢時期的遺址,可能是秦滅巴蜀以後,移民及其後裔的聚落,還有刻有「X子鄉」字樣的漢代陶雙耳罐,證明這片遺址就是「鄉一級」的基層聚落,以「銘文」形式例證聚落等級,在漢代考古中十分罕見。
指路村遺址距離古城北城牆約100公尺,該處的漢代地層堆積引起考古學家注意,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與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成立考古團隊,從去年6至10月,總共歷時116天,針對幾處秦漢堆積豐富、埋藏淺的遺址進行挖掘工作,實際挖掘面積爲700餘平方公尺。
四川最早鄉、裡遺存
考古遺址現場負責人楊波表示,郫縣古城與周邊位處成都平原的核心地帶,歷史文化綿延不絕;此次挖掘共發現兩處房址、兩口水井、一條道路,及窯址、甕棺、灰坑等遺蹟,除了少量明清時代的遺存外,其餘全爲漢代遺存,堪稱成都平原見過最好的戰國秦漢時期聚落遺址。
近幾年,成都平原出土的漢代遺存多爲漢墓,但秦漢時期的聚落形態一直缺乏考古依據。如今,考古團隊在指路村遺址發現,埋葬在漢井中的陶雙耳罐上,刻有「X子鄉」字樣,不僅證明這裡就是漢代最基層的聚落,也是四川目前發現最早的鄉、裡級遺存。
令人好奇的是,究竟是誰居住在如此完善的聚落?考古團隊推測,從出土文物來看,遺址可能是戰國晚期,秦滅巴蜀後的移民及其後裔所留下。楊波指出,當時的移民可分爲屯兵、將罪犯家眷遷到巴蜀地區移民支邊,以及將六國剩下的民衆遷移此處統一管理;據推測,「X子鄉」的「子」可能是分封的爵位名,指路村遺址或許就是六國時,從某個王公貴族的封地遷移而來。
走進聚落,有一條用鵝卵石鋪成的道路,鵝卵石雖遭嚴重破壞,仍有一定的排列規律,上面還分佈着大量陶片、板瓦等,兩側並設有排水溝,楊波指出,「從道路寬度及設施處理來看,可以推測是這個聚落的主幹道。」道路附近還有一枚用於漢代馬車上的青銅材質車蓋零件「蓋弓帽」,團隊興奮表示,漢代能使用這種車輛者,有一定的身分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