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大江歌罷掉頭東”――追尋周恩來的留日印跡
新華社東京5月27日電 通訊:“大江歌罷掉頭東”――追尋周恩來的留日印跡
“雨中二次遊嵐山……瀟瀟雨,霧蒙濃;一線陽光穿雲出,愈見姣妍。人間的萬象真理,愈求愈模糊;模糊中偶然見着一點光明,真愈覺姣妍。”
4月中旬,日本京都郊外的風景勝地嵐山佈滿新綠。百餘年前的這一時節,年輕的周恩來曾遊歷這裡,留下了著名詩篇《雨中嵐山》,表達東渡日本探求救國之道時,從最初的迷茫到悟出真理的真實感受。
記者從位於嵐山腳下的龜山公園拾級而上,看到櫻花樹環抱之中一座風貌古樸的紀念碑――“周恩來總理紀念詩碑”。詩碑由日本國際貿易促進會等中日友好團體提議建造而成,碑身正面鐫刻着廖承志手書的《雨中嵐山》,背面銘刻着爲建碑作出貢獻的團體和代表的名字。
“大江歌罷掉頭東,邃密羣科濟世窮。面壁十年圖破壁,難酬蹈海亦英雄。”1917年9月,19歲的周恩來從南開學校畢業後,懷抱着“爲中華崛起而讀書”的理想從天津登船抵達日本。
據研究周恩來的學者、日本法政大學名譽教授王敏介紹,當時的日本是接觸西方新思想的門戶,各種社會思潮匯聚,同時軍國主義也在蠢蠢欲動。年輕的周恩來希望通過親身考察和學習,尋求拯救中國的方案。
1917年10月,周恩來進入東京的東亞高等預備學校補習日文,爲報考日本大專院校做準備。周恩來在日記中提到,要以鐵杵磨成針的決心來學習。
周恩來當時居住在神田神保町附近。這裡是追求進步的中國留學生聚會之地,他們舉行集會、編輯革命刊物,探索救國之道。
記者來到如今已是日本最大書店街的神保町,看到掛着古舊招牌的書店鱗次櫛比。當年,周恩來經常在這裡選購和閱讀各類書籍,包括中國的雜誌和報紙,如新文化運動核心雜誌《新青年》。
《周恩來旅日日記》(以下簡稱《旅日日記》)中多次提到位於神保町書店街的東京堂書店,他曾在這裡站着讀完有關俄國十月革命的書刊,默記下十月革命以後的政治黨派,並在日記中作出概括總結。也正是在這一時期,周恩來閱讀了日本早期馬列主義傳播者的作品。
1918年5月《中日共同防敵軍事協定》簽訂後,中國留日學生組織了大規模抗議活動。翻閱《旅日日記》,可以看到這一段時間周恩來無時無刻不心繫救國救亡。一些研究周恩來的中日學者認爲,這次抗議活動是周恩來留學過程中的重要轉折點,他的思想和信仰發生了重要轉變。
當時國內風起雲涌的局勢和日本軍國主義的野心,令周恩來決定放棄在日求學選擇回國。
1919年,在告別日本前夕,周恩來遊歷了京都嵐山等地,留下了包括《雨中嵐山》在內的多首詩篇。《雨中嵐山》中的“一點光明”被認爲是周恩來對當時剛剛接觸到的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思想的認識。
周恩來曾經就讀的東亞高等預備學校舊址,如今是一座公園。1998年周恩來誕辰100週年之際,日中友好團體發起在公園內建造了周恩來紀念碑。碑上以日文刻有“周恩來在此學習”的字樣,碑旁邊有周恩來生平介紹,字裡行間透露出日本民衆的崇敬之意。(參與記者:鈔文、王子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