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癌不同命 醫病齊籲:無基因突變肺腺癌加速健保給付
醫病團體齊籲,健保在肺鱗癌、小細胞肺癌給付第一線免疫藥物合併化療外,肺腺癌也應加速給付趕上國際趨勢。記者賴昀岫/攝影
肺癌目前是國內癌症的「三冠王」,發生人數、死亡人數及晚期個案比率均居首位,有一半以上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沒有腫瘤基因突變的病人,目前健保給付治療停留在傳統化療,但晚期患者「僅使用化學治療」與「使用免疫治療合併化學治療」相比,五年存活率相差超過兩倍。醫病團體齊籲,健保在肺鱗癌、小細胞肺癌給付第一線免疫藥物合併化療外,肺腺癌也應加速給付,趕上國際趨勢。
政府於2022年7月推動公費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臺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指出,肺癌患者比一般人平均少活9.7年,近10年來20至60歲的勞動力族羣,罹患肺癌人數增加9成,佔整體肺癌患者3分之1,且國內肺癌患者確診逾半已是晚期。
臺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陳育民表示,肺癌中七成是肺腺癌,是政府精進晚期治療、提升存活率的重點,雖然肺腺癌病人以有腫瘤基因突變者居多,健保提供第一線標靶治療資源相對豐沛,但超過3成患者沒有腫瘤基因突變,免疫藥物合併化療是國內外臨牀治療指引首選,但健保給付仍停留在化療,成爲目前晚期肺癌最大的治療缺口。
陳育民說,大型臨牀研究證實,無腫瘤基因異常的晚期肺腺癌病人,如第一線使用免疫藥物合併化療,相較只單用化療,前中位數存活期22個月,相較於後者的10.6個月,中位數存活期翻倍,死亡風險降低4成,健保在肺鱗癌、小細胞肺癌給付第一線免疫藥物合併化療外,肺腺癌也應加速給付。
臺北慈濟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黃俊耀指出,肺腺癌有腫瘤基因突變者第一線建議使用標靶治療,沒有腫瘤基因突變者第一線建議使用免疫藥物或免疫藥物合併化療,是國際標準治療,但沒有腫瘤基因突變的肺腺癌,健保給付的涵蓋率僅17%,和有腫瘤基因突變者健保給付涵蓋國際指引的72%,相差4倍。
50歲張先生四年多前確診第四期肺腺癌,基因檢測後確定無腫瘤基因突變、不適用標靶藥物,屬於弱勢肺腺癌,聽從醫師建議自費使用免疫合併化療抗癌後,迄今無疾病惡化存活超過55個月;61歲卓女士約6年前確診晚期肺腺癌,同樣沒有腫瘤基因突變的她,經醫師評估後選擇自費使用免疫合併化療救回一命,迄今存活超過68個月。
臺大公衛學院特聘教授陳保中指出,經濟發展下衍生的空污PM2.5爲肺癌致病元兇之一,本土研究已證實,PM2.5的濃度與肺癌發生率成正比,面對肺癌的兇猛威脅,政府應有通盤的應對策略。
以不抽菸女性的晚期肺腺癌病人爲例,陳保中說,在相同的空污條件下,有腫瘤基因突變者的五年存活率比沒有腫瘤基因突變者還高,且落差可達三倍,顯示前者因健保給付的標靶治療相對完整,因此預後較佳,反觀後者因健保在免疫藥物的應用不足,而直接影響到存活率,「政府有責任改善此健康不平等的現象,讓病人有公平的治療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