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暴動還是反叛?1967底特律騷亂50週年
——《底特律自由報》,1967年7月24日頭條
50年前,美國密西根州的大城市底特律,爆發了規模史上罕見的暴動,導火線是白人警察在無照酒吧逮捕大批黑人的事件,而後卻演變成持續5天的激烈衝突。
1967年7月23日星期天,底特律的凌晨3點45分,警察突擊檢查一間位於12號街附近的無照酒吧,發現有82名黑人正在替兩名從越戰歸來的軍人大肆慶祝,警方於是決定逮捕現場所有民衆,白人警察的大動作逮捕引起衆人圍觀,也因此點燃黑人社羣的憤怒,暴動幾乎失控,城市多處陷入火海,以致於州政府要求出動了國民兵和聯邦軍隊的坦克車來鎮壓。
隔天《底特律自由報》的頭版,在報名標題上方也極爲罕見地加上一行字:
黑人領袖們懇求一個安全的城市。
持續5天的暴動總共造成43人死亡,其中有33名黑人、10名白人,黑人死者當中有24人是遭到警察與國民兵射殺。其他還有1,189人受傷、388戶家庭流離失所,共7,231人被警方逮捕,當中有將近一半的人無犯罪前科、被捕的黑人當中年紀最小的甚至只有4歲。暴動造成的財產損失約4,000~4,500萬美元,總計2,059間商店遭搶劫或燒燬、412棟建築物被破壞。
1967年7月24日,坦克車駛近底特律,黑人領袖們懇求一個安全的城市。 圖/美聯社
白人警察的大動作逮捕引起衆人圍觀,也因此點燃黑人社羣的憤怒,暴動幾乎失控。 圖/美聯社
持續5天的暴動總共造成43人死亡,其中有33名黑人、10名白人,黑人死者當中有24人是遭到警察與國民兵射殺。 圖/美聯社
這場發生在1967年的暴動,被認爲是底特律走向衰落的分水嶺——治安敗壞、大量人口流失,隨之而來的罷工潮讓城市機能暫停運作,原本引以爲豪的汽車工業接連關廠、遷移;曾有「汽車之城」美名的底特律,如今卻變成美國史上最大破產申請案的城市、治安程度更名列最危險城市之一。當年《底特律自由報》以系列報導獲得1968年的普立茲新聞獎,往後數十年間,也都利用週年專題的形式回顧這場歷史性的事件,持續扣問着這場暴動對於底特律、乃至於美國的意義。
50週年的今天也不例外。除了各大媒體的專題報導,另一件引人矚目的是奧斯卡金獎導演凱薩琳.畢格羅(Kathryn Bigelow)執導、改編自暴動事件真人真事的電影《底特律》(Detroit)將於今年8月上映。既然是改編自歷史事件,片名僅用城市命名而非時常稱呼的「底特律暴動」(Detroit riot),背後不是沒有原因。
即便已經過了半個世紀,對於該如何「正確」稱呼這場事件,各方意見還是有所分歧:到底是暴動(riot)?反叛(rebellion)?還是起義(uprising)?這在黑人社羣當中也未必有共識。若直觀地從種族衝突來看,可能會認爲這場以白人警察的搜查爲導火線的事件,在黑人社羣中會較傾向稱爲起義,但事實不盡然如此,反而對於許多黑人中產階級而言,他們更覺得這無疑是一場帶來毀滅的暴動。
反對使用「暴動」一詞的人認爲,底特律的一連串騷亂並不是單一的暴力事件,而是這個城市長年在種族矛盾之下的憤怒爆發,如果只當做暴動來看,會忽略背後結構性的複雜問題。但或許有人會問,黑人民權法案不是已經在1964年就通過了嗎?種族隔離政策不是已經取消了?那麼這個所謂的種族結構性問題又是什麼?
這場發生在1967年的暴動,被認爲是底特律走向衰落的分水嶺——治安敗壞、大量人口流失。 圖/美聯社
在1967年暴動之前,底特律黑人被白人警察暴力相向、射殺的情況依然不斷上演。 圖/美聯社
或許有人會問,黑人民權法案不是已經在1964年就通過了嗎?種族隔離政策不是已經取消了?那麼種族結構性問題又是什麼? 圖/美聯社
根據《底特律自由報》針對歷史學家的研究報導,67年發生的騷亂在相當大程度上是對長年以來種族歧視的激烈憤怒,這種社會結構性的問題牽連着底特律的黑人失業問題、教育資源不足、以及在生活上種種的不平等對待。
在1967年暴動之前,底特律黑人被白人警察暴力相向、射殺的情況依然不斷上演,黑人社羣在接受教育和就業機會上,還繼續承受着種族歧視帶來的負面效應。如同1963年時黑人運動領袖麥爾坎.X(Malcolm X)所說:
如果你帶着黑皮膚在美國出世,那你就等同於在監獄裡出世。
即使民權法案通過,底特律的黑人連去商店買個東西也還是會被白人惡劣的態度相待。在經濟困窘、生活依然處處遭到不平等對待之下,酒吧、俱樂部等場所就成爲底特律黑人少數能一夜狂歡、忘卻煩惱的地方——直到67年警察這一起大規模逮捕,再次狠狠衝擊了黑人的日常。
如果把這場騷亂放在美國60年代的脈絡來看,應該可以理解當中仇恨累積的因子何來。
黑人運動領袖麥爾坎.X曾說:「如果你帶着黑皮膚在美國出世,那你就等同於在監獄裡出世。」 圖/美聯社
社會結構性的問題牽連着底特律的黑人失業問題、教育資源不足、以及在生活上種種的不平等對待。 圖/美聯社
1967年對於反越戰的聲勢越來越明顯,美軍投入越戰的人數從1965年的7萬多人倍增到1966年的37萬餘人,這對美國黑人而言同時是一個攸關生存的問題——黑人幾乎沒辦法「閃兵」躲避徵召。
迫於經濟壓力,越戰美國軍人當中有5成以上來自低收入家庭或藍領階級,而相對收入較高、受過高等教育的白人,則有更好的資源與手段來閃兵,有能力的人甚至會用出國加拿大的方式來躲避徵召。因此,被投入「有去無回」的越戰美軍,黑人佔有一定的比例——這也是爲什麼,7月23日在底特律酒吧裡面,要替兩位平安歸國的黑人大肆慶祝的原因。
而在67年之前,美國各地還有許多連續性的種族暴力衝突,如65年金恩博士領軍的塞爾瑪遊行(Selma to Montgomery marches)、64年密西西比州的「自由之夏」(Freedom Summer)運動也發生激烈的種族暴力事件。
越來越多黑人青年從金恩博士的溫和路線走向激烈極端的行動,加入武鬥派的黑人團體「黑豹黨」(Black Panther Party)、或轉向相對激進的麥爾坎.X路線——但是他卻在65年2月遭到刺殺身亡。1967年6月,暴動發生的一個月前,一位黑人運動領袖在底特律黑人藝術季上發表談話:
我們要讓白人知道,這場遊戲的名字叫做『以牙還牙、以眼還眼』,殺人就要償命!
1965年金恩博士領軍的塞爾瑪遊行,亦發生激烈的暴力衝突。 圖/美聯社
1964年密西西比州的「自由之夏」(Freedom Summer)在2014年邁入50週年紀念。 圖/美聯社
隨之而來的暴動,卻讓這個曾被看好未來經濟發展的城市,突然陷入前所未有的灰燼。底特律的工業因爲二次世界大戰而興盛,而後以汽車工業發達聞名,通用汽車、福特以及克萊斯勒等大廠都曾經在此地大量投資與設廠;但是隨着工廠關閉遷移,底特律的人口就開始年年流失,越來越多白人與中產階級搬離,光是50年代遷移到郊區的白人就有35萬人左右,這股現象到67年暴動之後又更加劇。
1973年當選底特律市長的科爾曼.揚(Coleman Young)認爲,「暴動傷害最深的就是底特律本身,這個城市從此迅速走入荒涼。」但是看在認爲67年是反叛而非暴動的人眼裡,將底特律的衰落全怪在起騷亂上並不公道。根據《底特律自由報》報導,包括白人在內,已經有越來越多人重新檢視這個事件的時候,理解這個事件本質上,有做爲一種反叛的形式、做爲迴應種族仇恨的性質。
在50週年的今天,爲了讓大衆更能貼近理解當時的社會脈絡,《底特律自由報》推出了一個推特帳號,來模擬1967年時人們如果能夠使用社羣媒體的話,會出現怎樣的推文內容。新電影《底特律》也將在8月4號,選擇在這座失落的汽車之城底特律首映。
新電影《底特律》也將在8月4號,選擇在這座失落的汽車之城底特律首映。 圖/美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