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五都候選人誰會去大陸?
臺灣政治人物的民主朝聖、募款地在美國,所以國民黨和民進黨都有候選人先後去了美國(和日本)。至於五都候選人去不去大陸,似乎並沒有那麼重要,不去大陸也不能說候選人沒有世界觀。然而,最活躍的經濟體在對岸、最近的路也在對岸;如果不能前進大陸,不但世界觀不完整,更是在兩岸政策上的缺失。
去不去大陸是個人行爲,是五都候選人基於對自己選情是否有利,基於對將來當選之後市政是否需要等的考慮。候選人去大陸,究竟是選舉投票之前去,還是當選之後去,似乎並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研判需要不需要去、能不能去、去了後能給管轄都市帶來什麼。
按常理和臺灣政治生態推斷,藍營的候選人去大陸、會臺商隨時可以成行,即便投票之前去,民進黨候選人也不一定會在這個時候罵他們親中賣臺。爲了選舉,綠營候選人一定會以地方選舉無需政治化去模糊兩岸政策立場,籠絡中間選民;但對將會登陸的對手,會縱容其支持者對某些人開罵、對某些人不罵。
無論被罵與否,可以預見藍營候選人(或由黨團代表),一定會在選前前進大陸,考察大陸著名城市建設、建立親密聯繫,會見與慰問自己所在都市的大陸臺商等。
同樣可預見的是,民進黨的五都候選人登陸機會十分渺茫。一方面,民進黨候選人登陸的意願未必有那麼高,即便希望到大陸一看的候選人,也因民進黨的兩岸路線以及相關規定,讓登陸頗多障礙。另一方面,因爲民進黨候選人到大陸引起的兩岸轟動效應,肯定強於藍營候選人,中共儘管希望民進黨重量級人物登陸,但應該不會配合民進黨的選舉表演。
特別是選情緊繃的北北兩市的候選人,民進黨即便登陸意願很足,大陸要價也必高。淡化或污名化大陸作用,會被民進黨作爲候選人無法登陸的替代策略。
五都候選人有沒有去大陸的意願和可能,不僅僅是考驗候選人本身能否跳脫該黨意識形態的指標,也是兩黨兩岸政策走向的試金石。藍營的候選人即便不去大陸,一般認爲並不會讓兩岸政策執行和城市交流上,有所窒礙;民進黨的候選人即使勉強去了大陸,但在民進黨兩岸政策沒有明晰之前,會不會像陳菊登陸那樣是種表演,或者像蘇治芬登陸那樣扭捏作態?會是很大的疑慮,因爲民進黨只有像蘇煥智等不參加選舉的人,對大陸的態度才能夠較爲客觀。
候選人的世界觀不是靠到美國轉一圈,就能夠有了的;而要擔任臺灣5個現代化都市的候選人,對最活躍、最近的經濟體不能善用,則一定是種遺憾,何況對岸還有上百萬的臺商。隨着兩岸進一步交流,五都市長扮演的角色也日益重要,無論是誰當選,登陸恐怕愈加不可迴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