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揭密》新研究:父母貪吃子女受害 後天習慣造成肥胖會遺傳

父母如果吃得過多或不健康,就算目前尚無肥胖問題,但將來會把不良飲食習慣遺傳給子女,讓他們更容易出現肥胖的問題。(圖/Shutterstock)

我們常常發現有肥胖問題的父母通常也會有肥胖的子女,以前都認爲這種現象與遺傳基因有關,或是一家人比較容易有相似的飲食與生活習慣。但是最近在國際醫學期刊《細胞》發表的研究發現,有不良飲食習慣的父母在不改變DNA等遺傳基因的情況下,仍然會把這些生活習慣透過遺傳機制傳給兒孫輩,甚至影響更多代的後代。換言之,父母如果吃得過多或不健康,就算目前尚無肥胖問題,但將來會把不良飲食習慣遺傳給子女,讓他們更容易出現肥胖的問題。

由索克研究所(Salk Institute)近期發表在《細胞》期刊上的論文可能會衝擊一般人對後天生活習慣與遺傳關聯的認知,研究人員在小白鼠實驗中發現,哺乳動物後天形成的一些特徵(肥胖/高膽固醇)竟然可以在不改變DNA的情況下遺傳給自己的兒輩孫輩,甚至往後更多代。

《細胞》醫學期刊上這篇有關後天飲食習慣影響後代肥胖的論文,可能會衝擊一般人對遺傳學的認知。(圖/CELL網頁截圖)

近代遺傳學的進化理論發展大致有2個方向,分別是「用進廢退」與「獲得性遺傳」。提出這兩項假說的是19世紀法國科學家尚巴蒂.拉馬克(Jean-Baptiste Lamarck)認爲,這兩種機制是基因變異與適應環境的過程。後來遺傳學研究發現了基因與DNA,認爲遺傳基因決定生物特徵,基因在短期內不會因環境而有改變。

但是到了1980年代出現一門被稱爲表觀遺傳學(epigenetics)的新學科,它的理論認爲不改變遺傳物質也能把生物體的一部份特性遺傳給後代。表觀遺傳改變可以導致特定基因的激活,讓研究對象的基因組功能改變,但不改變DNA序列。相關研究發現,一些表觀遺傳系統對細胞記憶能力有重要影響,當它在遺傳過程產生作用時,甚至會影響演化。

國際醫學期刊《細胞》出的研究發現,即便不改變DNA等遺傳基因,有不良飲食習慣的父母仍然會把這些生活習慣透過遺傳機制傳給兒孫輩,甚至影響好幾代人。(圖/Shutterstock)

這種表觀遺傳最明顯的例子是有關毒物的影響。華盛頓州立大學團隊在2005年研究顯示,雌性大鼠被注射過甲氧氯和長春唑啉(常見殺蟲劑成分)後會導致其幾乎所有的雄性後代不育,這種對生育能力的影響一直傳承到了曾孫輩的雄性大鼠,但是研究人員並沒有發現大鼠的DNA有改變。其他的研究人員也發現DDT、噴射引擎燃料以及很多化學藥劑或殺蟲劑有同樣的效應,這些影響都沒有改變生物體的DNA。科學家推論這種現象就是屬於表觀遺傳機制發生的,而且能像DNA一樣遺傳好幾代。

索爾克生物研究所科學家們還採用一種更精準的方式來驗證這種遺傳模式,他們對小白鼠的胚胎幹細胞進行DNA甲基化編輯,用以影響小白鼠肥胖與高膽固醇的體徵,發現這些標記被傳承了3~6代,這被過去認爲是不可能的。但是,甲基化模式如何透過生殖細胞與受精卵2次遺傳標記重編後還能傳給下一代,目前還不清楚,科學家推測,甲基化標記經過基因重編後還會再變回來,證明一些表觀遺傳改變可以被細胞記憶下來的。

表觀遺傳學的理論指出,在不改變DNA等遺傳物質的情況下,生物體也把一部份生物後天的特徵遺傳給後代。(圖/Shutterstock)

如果應用在人類身上,這種能跨越多代的表觀遺傳現象也在人類中存在。一項針對1944-1945年荷蘭發生饑荒時懷孕婦女的後代所做的調查顯示,受饑荒影響孕婦的後代更有可能肥胖或患有心血管疾病,甚至這些饑荒倖存者的孫子孫女們出現體重過重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得多。

主持這項研究的貝蒙特(Izpisúa Belmonte)教授表示,研究的意義不僅在於發現表觀遺傳在隔代癌症、肥胖以及其他疾病與遺傳之間可能的關聯,也可望以此開發新的疾病診斷工具,用來評估疾病風險或預防遺傳疾病。目前表觀遺傳學上還有很多未解之謎,只能推測化學藥劑、飲食習慣等後天環境會影響後代,但其確實的機制還未研究清楚。

除了留心接觸到的化學藥品與攝取食物的方式,年輕人更該保持良好生活習慣,讓更多遺傳上的優良特徵一代代傳遞下去。(圖/Shutterstock)

因此,爲了自己與後代的健康,應該更謹慎對待接觸到的化學藥品與攝取食物的方式,對於尚未生育但打算生育的年輕人,更該保持良好生活習慣,讓更多遺傳上的優良特徵一代代傳遞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