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地域限制 私校永續經營上上策

私校存在的價值,除提供多元選擇,還有刺激公校進步的功能,因此打造具市場價值的特色學校,將是私校永續經營的上上之策。圖爲文生高中話劇社表演情況。(翻攝自文生高中臉書/張朝欣雲林傳真)

教育部統計,2023年全國高中職學生人數前10名的學校都是私校,全數集中在6都;這些學校累積長年辦學口碑,並因應社會需求調整招生類科,不怕招不到學生,證明私校仍有其經營空間。鑑於私校合併的過程牽涉諸多利益,合併之路困難重重且漫長,應該思考打造具有市場價值的特色學校,並突破地域限制,擴大招生範圍,才能真正解決經營困境。

私校除了退場,合併是另一種選擇,但合併勢將面臨各種整合,時間長且過程繁複,即使合併成功,也無法保證能夠發揮1加1大於2的效果,或就此順利營運,因此最終仍須找出自己的特色與優勢,與公校進行市場區隔。

早年臺灣的公立學校不多,加上人口持續成長,政府鼓勵私人興學,並提供優惠補助與土地,很多私校應聲而生;但隨着時代變遷,少子化成爲私校退場魔咒,大環境的改變只能接受,不少私校「窮則變、變則通」,窮途並非末日,轉個彎仍能持續向前,且有不少私校已經走出自己的路。

公校沒有退場機制,且在政府大力補助下,1班不到10人仍可經營;私校主要依賴學生學雜費經營,學生不夠、財務不足便要關門。眼看私校退場條例實施近2年,被列入「專案輔導」的私校多未見起色,與其等待協助,不如尋求突破。

政府透過私校退場機制持續朝公校最大化方向前進,試想一旦全數公校化,沒有私校對比,很可能落入「沒有比較、沒有進步」的情況,導致教育品質低落、國家競爭力減弱;私校存在的價值除提供多元選擇,還有刺激公校進步的功能,因此打造具市場價值的特色學校,將是私校永續經營的上上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