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科技成果與市場需求精準對接,廣州探索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七維協同”路徑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譚海燕 實習生鄭銘茵 廣州報道

3月26日,一場匯聚政府、產業、學術界、研究機構、金融機構、服務機構及用戶等七方主體的大會在廣東粵港澳大灣區黃埔材料研究院舉行。

這是由廣東省委統戰部、省工商聯指導,廣州市委統戰部、市工商聯、市工信局、市科技局聯合開啓的“七維協同 創新提質”創優行動啓動儀式及產業科技互促雙強夥伴日活動,旨在推動科技成果與技術需求的精準對接,促進產業與科技的雙強互動,爲廣州民營經濟注入新質生產力。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瞭解到,此次活動主要圍繞半導體及新材料領域開展。活動上,黃埔材料院、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香港科技大學(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和粵港澳大灣區納米科技創新研究院,分別發佈了在半導體及新材料領域的最新科研成果。芯聚能半導體、申威新材料、米奇化工、潤埔新材料、飛雪芯材、埔慧科技等6家新銳企業進行了現場路演,展示在半導體及新材料領域的相關項目進展、突出優勢和發展需求。

廣東省委統戰部副部長黃育振表示,廣東高質量發展離不開民營經濟。未來,加強科技創新是未來民營經濟轉型升級的方向。“廣東約90%的科研機構、90%的科研人員、90%的研發經費、90%的發明專利申請來源於企業。廣東的民營經濟僅佔50%左右的GDP,卻貢獻了70%以上的科技創新成果。”

黃育振表示,希望科研院所、生產性服務機構與民營企業加大合作對接,加快將民營企業科技創新的“關鍵變量”,轉化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

作爲活動承辦方之一,廣東粵港澳大灣區黃埔材料研究院在航空輪胎、芯片化學材料等關鍵技術上取得了顯著成果,該院副院長王傑介紹,研究院近年來以企業需求爲導向,不斷搭建人才“蓄水池”,助力企業與科研人員“配對”。

作爲擁有國內最大的半導體及集成電路應用市場的地區,廣東正在通過深入實施“廣東強芯”工程,聚力打造中國集成電路第三極。2023年,廣東半導體及集成電路產業實現營收2704億元,比上年增長10.9%。

不過,目前廣東半導體及集成電路產業仍存在創新能力不強、設計企業普遍規模偏小、製造環節短板明顯、高校人才培養嚴重短缺及對外依存度高等問題。《廣東省培育半導體及集成電路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羣行動計劃(2023-2025年)》指出,目前,廣東實現規模化量產的12英寸晶圓線僅3條,集成電路專業在校生不足5000人,人才引進難度大。

在廣州市工商聯副主席、廣州瑞鬆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孫志強看來,雖然粵港澳大灣區的半導體產業還不夠成熟,但發展潛力與機會無限,“廣東的工業門類非常齊全,半導體產業是一個區域的科技經濟產業,我們應該加大力度支持和培養相關企業。”

據悉,“七維協同 創新提質”創優行動,未來還將聚焦人工智能、智能製造領域,生物醫藥大健康領域,“雙碳”、綠色環保與新能源領域以及美妝日化領域舉辦專場活動。廣州市工商聯負責人介紹,希望通過該行動進一步激發民營企業的創新活力,推動優質創新資源向優質企業集聚,共同探索“七維協同創新”的實踐路徑,助力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鍊、人才鏈融通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