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還是喜歡幫病患看病 醫師續做居家醫療騎機車當「外送醫師」

記者陳詩璧/臺南報導

臺灣在短短7年內從「高齡社會」邁入「超高齡社會」,這是全球最快的速度,但臺灣準備好了嗎?《東森新媒體ETtoday》從中高齡就業歧視、居住環境不友善、居家醫療資源不足、孤獨死等四大面當切角,來看看臺灣目前的狀況,其中居家醫療這一塊,採訪團隊訪問臺南盧豐華醫師,退休前思考老後生活,退休後開居家醫療診所,當起「外送醫師」,騎機車把自己外送到患者家,幫出不了門的患者看病。

世澤居家醫療診所院長盧豐華醫師,今年67歲,從成大醫院退休後,決定繼續當醫師,看診方式很多元,騎機車外送自己到患者家幫患者看病,接下內門巡診任務,每週一天到內門巡診,除此之外,他還會挪個半天,回成大當門診醫師。

▲盧豐華醫師巡診前,先繞到上一週駐診的宮廟,幫患者說明驗血報告。(圖/記者陳詩璧攝)

「我每個星期開這條西濱快速道路,沿路都沒有車,我都開玩笑說,這條道路是爲了我去巡診開的」,邊開車邊看風景, 世澤居家醫療診所院長盧豐華醫師,把巡診前的開車時光,轉換成開車出遊心境。護理師說:「院長等一下先停渡仔頭吳保宮,有一個阿姨上星期抽血,這星期可以看報告」,盧醫師提早出發,離預定駐診還有點時間,先到上週駐診的宮廟找患者。

車子停在廟口,坐在廟埕的鄉親中,戴着墨鏡的阿姨,她就是盧豐華醫師要找的患者,「妳上星期有抽血,這星期報告出來了,目前看起來沒有太多問題」,盧豐華對護理師說,她的狀況不嚴重,先來說明可以讓她放心。盧豐華醫師用行動力和貼心,打開北門居民的心防,持續一年多的巡診,終於讓患者數翻倍成長。

而定點巡診大約過了1小時,能到診的患者都看完了,「上次驗血的阿嬤,怎麼沒過來?」盧豐華憂心她的狀況,於是帶着團隊親自走訪阿嬤的住處。坐在門前大樹下有點老舊的塑膠椅,他細心解釋驗血報告。阿嬤臉上掛着沮喪和憂慮、低聲說:「我最近上廁所後擦屁股發現有血,這輩子活到90幾歲,也夠了,不用治療了。」盧醫師聽後,並沒有放棄。

▲盧豐華醫師巡診結束前,到患者家中解說驗血報告。(圖/記者林挺弘攝)

他溫和地安慰:「可能只是痔瘡,我來看看。」經過5分鐘的溝通,阿嬤最終同意進到屋內臥室進行肛門指診,還好真的只是內痔,沒有大礙。

走出阿嬤家後,盧醫師並沒有就此結束工作,而是特地驅車到7.5公里外的藥局,將阿嬤的處方籤及健保卡轉交給該藥局,請這當地藥局的熱心藥師將藥品送至她家,確保一切安排妥當後,盧醫師才放心這次的巡診工作真正圓滿完成。

▲鮑伯伯自制聽筒,請盧醫師看診時,透過聽筒跟他說話。(圖/記者林挺弘攝)

盧醫師很自然且熟練地拿起放在餐桌上鮑伯伯自行設計製做的紙製聽筒,輕輕靠到鮑伯伯的耳邊,溫和、帶着微笑且稍提高音量地說:「最近身體怎麼樣?」儘管鮑伯伯重聽,但透過這個簡單的聽筒,他能夠清楚聽見對方的聲音。他笑着解釋:「用這個,我就能聽清楚了。」盧醫師每次診療時,不僅仔細詢問病情並檢查整個個案身體,還會細心觀察患者的居家環境,全面掌握鮑伯伯的健康狀況。

鮑伯伯是一位熱衷學習的長者,只要身體有任何變化,都會查閱書籍並認真記錄。他將每次診療視爲不僅僅是看病,更是與盧醫師分享自己研究成果的機會。「關於心臟的問題,我把所有唸到並覺得有用的資料都寫下來了。」鮑伯伯迫不及待地拿出筆記分享。對此,鮑伯伯的女兒非常感激,「以前我得特地請假帶爸爸跑醫院,現在盧醫師來家裡診療,讓我可以省下時間,安心上班賺錢。」

▲世澤居家醫療診所院長盧豐華醫師,平常都騎電動機車到患者家看診。(圖/記者林挺弘攝)

盧豐華醫師自幼受到當醫師父親的影響,從小目睹父親上門協助病患的場景深深紮根於心中。「因此,當思考退休生活時,自然想到我仍然喜愛在第一線診療,與病人互動。退休後,其實是延續自己熱愛的事情。」只是,從事巡診和居家醫療並不容易。

他坦言:「資源要自己籌措,設備也得自己找廠商採購,凡事都得自掏腰包。」這種服務模式給他帶來了資金壓力。爲了維持診所運營,他不得不收取部分額外費用,並且每週仍保留半天在成大醫院家庭醫學部的門診服務。這反映出居家醫療政策在執行層面所面臨的挑戰。此外,雖計劃規定每月居家醫療服務上限爲180人次,即每半天平均4人次,目前他實際上僅能服務約2.5人次。

▲鮑伯伯的女兒非常感激有居家醫療,她提到「以前我得特地請假帶爸爸跑醫院,現在盧醫師來家裡診療,讓我可以省下時間,安心上班賺錢。」(圖/記者林挺弘攝)

健保署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劃中的「在家住院」政策,7月1日上路到8月底爲止,已有160個團隊、692家院所,超過3千位醫事人員加入。照護模式1類是在家裡面,另1類是在長照機構,共收了255個人次,其中有34%是來自居家對象,30%來自照護機購,36%是急診個案適合返回居家或照護機構照護,收案原因約一半是尿路感染,三成是肺炎,二成是軟組織感染,肺炎治療平均住院天數爲6.2天,尿路感染治療平均5天,軟組織發炎感染治療平均5.4天。

健保署長石崇良也提到明年起會擴大辦理,將「居家安寧急症」照護也納入,例如癌症患者的疼痛問題也可以在家處理,預期將有2~3萬人受惠。

世澤居家醫療診所院長盧豐華提到「我們(居家醫療)都是按件計酬」,如果沒有誘因,要醫護人員們熱心、積極投入,會有一定的困難度,以大方向來看,居家醫療確實要做,有很多配套要處理,還有一段路要走,以「在家住院」來看,建議實行一段時間後,依實際執行時遇到的狀況,提出來討論,再來做滾動式改進,或許能更有成效。

▲臺灣將在明年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但社會仍許多層面準備不足。(圖/記者林挺弘攝)

《東森新媒體ETtoday》規劃「2025超高齡社會 臺灣準備好了嗎?」專題報導,採訪團隊深入臺灣各地,訪談中高齡勞工、獨居長者、第一線社工、里長、政府官員及關注老人議題的學者,試圖勾勒出臺灣邁向超高齡社會的全貌。我們發現,儘管政府和民間都在積極應對,但準備工作仍顯不足,許多問題乃亟待解決。

更多超高齡社會深度報導:

2025年超高齡社會來了,臺灣準備好了嗎?老人在家住院「醫師到宅」 居家醫療措施與現況落差

安老「難」 看得到卻到不了的垂直距離

踏入獨居長輩的家,臺灣孤獨死的真相與社會疏離的現實

超高齡社會來臨 臺灣企業準備好了嗎?中高齡就業的現實與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