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農村潛力!陸經濟學家:提振消費不能只盯着城市
陸經濟學家:提振消費不能只盯着城市,還應挖掘農村潛力。(新華社)
據觀察者網報導,1月4日,「2025年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年會」在上海舉行,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長、廣開首席產業研究院院長連平發表視頻講話。連平表示,消費目前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度越來越大,2025年必須大力提升消費。而提振消費不能只將眼光投向城市,還應把注意力投向農村,挖掘農村消費增長的潛力,通過體制機制改革和更多公共財政資源投入,促進農村消費潛力的釋放。
大陸商務部的數據顯示,2024年前三季,中國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49.9%。連平預計,2024年全年,這一數據可能會達到60%左右。
他稱,由於居民整體收入增長放緩、房地產市場承壓、投資收益預期疲軟和通縮壓力持續存在,2024年居民的消費支出增速放緩。「2025年我們的經濟增長目標很可能定在5%左右,要達到這個水平的增長,必須加快步伐推動消費增長。」
連平認爲,中國農村具有消費增長的巨大潛力。在人類社會進入工業化時代後,通常一個經濟體的主要消費需求來自城市而不是農村,中國也不例外。但是,考慮到中國現在的城鎮化水平和農村土地制度等各種因素所形成的特點,未來一個時期,中國農村依然存在巨大的消費增長潛力。
「消費是收入及其預期的函數,居民收入增長放緩和下降是消費不足的基本原因。近三年來,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有所放緩,2024年爲6.6%,低於過去三年7%的平均增速;而2015年至2024年的平均增速爲8.2%。」連平說,未來通過改革可以推動農民財產性收入、經營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持續提升。此外,未來城鎮化水平進一步提升,更多農民變成市民,將有助於持續推進消費增長。
他同時指出,宅基地市場化流轉有助於大幅提升農村居民財產性收入。作爲土地要素的一種形式,宅基地應與其他形式的土地一樣,既具有使用價值,也具有流通價值,應該成爲持有人的資產。然而,現行土地管理法規限制了農村居民土地流轉及其財產權的實現。
據統計,目前農村宅基地廢棄空置的面積近760萬公頃。假設每年進入流動市場的閒置宅基地面積釋放2%,相當於釋放約15億平方米。在截至2024年12月中旬的12個月時間裡,一線城市土地供應占全部100大中城市供應面積比例爲2.5%,二線城市佔比約爲29.8%,其他城市佔比爲67.7%。參考當前大陸全國土地市場供應結構,綜合土地拍賣價格和城鄉土地折價保守測算,每年宅基地轉換的市場價值可達超1.3兆元(人民幣,下同)。
連平說:「宅基地市場化流轉,即一旦可以交易,宅基地作爲土地要素以及在其之上建造的房屋,都可以成爲資產,可以交易並用作抵押獲得融資。可見,此舉可使擁有宅基地的農民的財產性收入快速增長,其投資和消費能力將大幅提升,有助於促進消費加快增長。」
他指出,目前,中國農村居民的財產性收入佔其可支配收入的比例較低,僅爲2.5%,其絕對額占城鎮居民財產性收入的十分之一,因此未來有較大提升空間。
連平認爲,未來要推進宅基地市場化流轉,必須切實解放思想,紮實推進土地要素市場化改革,在土地的確權、土地流轉合法化、土地交易、金融支持等方面,在政策上和法律上形成突破。加快推進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的「三權分置」改革,落實宅基地集體的所有權,保障宅基地農戶資格權和農民房屋財產權,放活宅基地和農民房屋使用權和交易權。
2024年12月17日至18日舉行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要全面落實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任務,有序推進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30年試點,探索閒置農房通過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盤活利用的有效實現形式,創新鄉村振興投融資機制,激發鄉村振興動力活力。
「集體建設用地與承包地一樣,是農民羣衆的主要財產。市場交易是財產權利在經濟上實現的一個重要途徑。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就是生產要素及各類財產權利通過市場交易,參與社會生產與產品分配的過程。但是,現行的相關法律法規限制了農民集體所有權產權制度市場化的落地。」連平說。
他建議,在當前和未來一個時期,應進一步改革和完善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產權制度;未來應該落實土地承包關係長久不變制度,並在法律上予以明確;通過完善相關政策以及法律法規,建立健全土地承包與土地經營權可分離的制度;進一步推進徵地制度的改革,建立更公平的土地收益分配製度;將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問題放在土地改革的重要位置。
連平表示,根據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精神,2025年中國將運用財務資源繼續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農村居民轉市民將大幅提升其消費層級,包括住房、衣着、交通、教育、醫療及其他服務業支出將大幅增加,預計每年農村轉移市民人口享有的公共財政保障支出規模將提高50%以上。
「這是一個非常可觀的數據,意味着未來財政資源將更多地向這方面傾斜。」他稱,城鎮化發展水平差異導致城鄉收入差距明顯存在,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爲2.46倍,較2015年縮小了0.27倍,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仍明顯存在。
中國的城鎮化發展同時也是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過程。目前,中國城鎮化率發展水平離發達國家至少75%以上的水平仍有不小的距離,尤其是戶籍率更低,2023年爲48.3%,因此均有不小的成長空間。
連平認爲,未來國家將投入更多資源促進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的提升,更多的農民將轉爲市民。如此一來,將大幅提升他們的消費層級。
連平說,「展望2030年,假設人口保持在14億左右,每年城鎮化率增長0.8%,則平均每年農民轉市民規模約爲1200萬人,考慮到城鎮居民享受的公共財政保障支出,消費投資帶來的推動可能會達到每年1兆元。」
他建議,從2025年開始,連續五年左右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5000億元,專門用於支持城鎮化建設,重點支持農民轉市民,與各地戶籍率變化直接掛鉤,以激勵地方政府持續推進城鎮化建設。
他強調,農村宅基地相關制度改革將有助於大幅提升農民的財產性收入,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和完善將有助於增加農民經營性收入,更多農民轉爲市民則將增加居民的轉移性收入,帶來居民消費能力和需求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