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零售,捲土重來
家樂福、麥德龍、歐尚、樂購等外資零售品牌先後被中國企業收購,外資連鎖品牌,不行了嗎?
恰恰相反。沃爾瑪取代蘇寧,成爲最新的中國連鎖零售老大;開市客成爲中國零售業頂禮膜拜的對象,連胖東來也被稱爲"中國版Costco";羅森、711、全家,影響了中國的便利店新勢力。
更爲關鍵的是,這些外資零售品牌在中國市場的業績都不錯,與中國零售頭部陣營的集體沉寂相比,它們堪稱全員"零售之光"。
崛起
中國連鎖零售,很難脫離外資品牌的影響。
連鎖超市行業最早的星星之火,廣州友誼商店自選超級商場、美佳超級市場等,都誕生於南方,離不開中國香港的影響。這裡,更早接觸全球市場。
也正是外資連鎖零售巨頭,爭相進入中國市場,造就了中國連鎖零售、特別是超市板塊的第一次高潮,並開啓零售業的黃金時代。
1995年,家樂福率先在北京三元橋不遠處的中國國際展覽中心,開出了中國第一家外資連鎖超市——家樂福北京創益佳店。
次年夏天,全球零售大王沃爾瑪的中國首店,登陸深圳羅湖。現場人山人海的特區羣衆,終於見識到了什麼叫大賣場。
接下來的幾年,麥德龍、歐尚、樂購等先後進入中國市場淘金。相當長一段時間裡,中國連鎖百強榜的頭部位置,外資品牌們能佔到一半。
外資們核心的大賣場模式,深深影響了中國連鎖超市行業。新一佳、聯華(00980.HK)、華聯、華潤萬家、物美等初代巨頭,基本都是靠模仿大賣場模式崛起。最典型的人人樂(002336.SZ),創始人何金明到家樂福蹲點37天摸清運營法則,開業後直接像素級地復刻了沃爾瑪和家樂福。
當然,對本土連鎖超市行業影響更爲深遠的,還是大賣場的核心"家樂福模式":前臺利潤爲輔,後臺利潤爲主;輕裝上陣,快速擴張。
在零售商稀缺、渠道單一的年代,連鎖品牌具有極強的話語權,可以將供應商的進場費、堆頭費、促銷費作爲利潤核心;並放棄重資產的物流、配送中心建設,由供應商直接配送到門店,輕資產快速擴張門店。
中國連鎖超市行業發展30年,所有的大賣場,都享受過家樂福模式的紅利,甚至影響至今。
退潮
盛極而衰。十餘年黃金時代積累的產業優勢,在中國連鎖零售行業面臨的內憂外患中,蕩然無存。
從2010年前後開始,大賣場模式遭遇的壓力,首先降臨頭部外資品牌。家樂福增長承壓,並持續被食品安全、價格欺詐等問題困擾,屢屢傳出退出中國市場的流言。
大賣場關店潮開始蔓延,特別是在三四線城市及一二線城市非核心區。頭部公司尚能扛住,小巨頭們壓力倍增。沃爾瑪收購好又多,歐尚賣給大潤發的母公司高鑫零售(06808.HK),華潤萬家拿下樂購,韓國的易買得和樂天瑪特索性關店敗走中國市場。
剩下的,業務和業績表現也一落千丈。但因爲母公司實力更加雄厚,不願意放棄中國市場,繼續熬着。
早期,大賣場被商業地產視爲引流工具。後來,隨着市場飽和,以及租金上漲,連鎖超市們經營效率下降,越來越難以覆蓋經營成本。
另外,電子商務、O2O、即時零售等新零售模式崛起,對傳統大賣場形成了不可逆的替代效果。
外資巨頭尚且如此,本土的"門徒們"自難倖免。曾經進入連鎖百強榜TOP10的新一佳,多年前就倒閉了。聯華、華聯、華潤萬家、物美,當時的境況好不到哪裡去。
不過,在產業資本和互聯網巨頭的扶持下,頭部連鎖超市們,靠着大賣場模式,又撐過了一個週期。
2020年前後,外資連鎖超市出現另類退出潮。2019年6月,蘇寧(002024.SZ)48億元收購家樂福中國80%股權;次年4月,物美斥資119億元收購麥德龍中國80%股權。2020年10月,阿里巴巴控股大潤發母公司高鑫零售。
那時候超市排行榜中,除了沃爾瑪,全部是本土品牌——當時還有傳言,沃爾瑪也要賣身給物美。
2023年3月27日,曾經"人山人海,彩旗飄飄"的國展家樂福創益佳店,正式停業,一個時代落幕。
更替
經歷了兩輪大規模的外資連鎖零售退潮,大家下意識覺得,外資零售不行了。當最新的連鎖百強榜公佈的時候,讓人大吃一驚。
沃爾瑪取代蘇寧,登頂中國連鎖百強榜。外資企業成爲中國連鎖市場老大,二三十年來,這還是頭一遭。
即便連鎖百強榜中已經不再有家樂福、麥德龍、好又多、歐尚、樂購的位置,但是,這個榜單中的外資企業,仍然不少。
商業綜合體運營商永旺、丹尼斯,分別排名第22和26,便利店板塊的羅森、711、全家,分別排名第40、47、60。最值得一提的開市客(Costco),排名第72。
而且,與榜單頭部的那些中國零售商相比,在榜的這些外資零售品牌,發展狀況都還不錯。
沃爾瑪門店數量沒怎麼變,但收入大增10%,沃爾瑪超市在向下,可山姆會員商店向上。會員店的熱潮,也給了Costco巨大的機會。
相比于山姆會員商店,Costco姍姍來遲、緩緩前進。2019年Costco上海閔行店開業,首次落子中國內地,總共也只有5家門店(2023年末),是中國連鎖TOP100中門店最少的一家,但銷售規模達到55億元,單店收入比胖東來都高。
羅森、711、全家,進入中國市場也沒多少年,但它們的模式,早已被連鎖零售行業奉爲聖經。諸多中國本土新便利店品牌,每一天、Today、便利蜂、有家等,多多少少都帶着711們的影子。
榜單顯示,羅森門店6330家,銷售規模142.5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2.2%、23.7%;711門店3906家、銷售規模104.2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7.7%、30.0%;全家2707家、75.7億元,也保住了增長。
永旺(00984.HK)和丹尼斯的業態,決定了他們更擅長單點突破。永旺成爲武漢等城市的商業頂流,去年門店略降至91家,但銷售規模提升16.1%至291億元;丹尼斯成爲鄭州商業之光,也穩住了增長基本盤。
老牌連鎖超市易初蓮花,雖然業績一直較爲低迷,數次傳言要退出中國市場或賣身,也早已從港交所退市,但在正大集團謝國民家族的支持下,一直堅挺,在連鎖百強中仍然排名第43。
迭代
連鎖行業的內憂與外患,無論本土、外資,不管國資、民營,都是一樣在經歷。但是,外資零售靠着更早、更快迭代,穿越週期。
家樂福、麥德龍、歐尚、樂購賣身,把傳統業態甩給中國接盤俠,壓力也傳導給他們。蘇寧、大潤發、華潤萬家都已經體會過寒意了,物美打包麥德龍組成物美科技,試圖重返港交所,結果也是雷聲大、雨點小。
但是,外資零售商們並沒有下牌桌,而是帶着新思路之下的新業態,捲土重來。從家樂福式的以供應商爲核心,切換至山姆會員商店和Costco式的,以消費者爲核心。
2019年,來自美國的會員制超市Costco在上海閔行開出中國首店,當天人車排隊的盛況,像極了24年前北京第一家家樂福、23年前的深圳第一家沃爾瑪。一個新時代開啓了。
優選極致產品,縮減SKU,以超低毛利率吸引消費者,最終提升整體運營效率,以會員費爲主要盈利點之一,讓Costco成爲雷軍等一衆大佬爭相膜拜的對象。
2023年,Costco的坪效、庫存週轉率分別是沃爾瑪的3倍和1.5倍,憑藉只有沃爾瑪50%的毛利率,創造了更高的淨利率和ROE。
如今,它們又開始影響中國連鎖零售行業了。近年中國本土零售的當紅炸子雞胖東來,其實就是中國版的山姆會員店和Costco,不過它的本土化更貼近中國人。
中國諸多優勢產業已經脫穎而出,但必須得承認,連鎖零售,與外資品牌仍然存在代際差異。
中國連鎖零售三四十年的模仿之路,已經到了必須要探索真正屬於自己的商業模式的時候了。畢竟,不能把所有的希望,都壓在胖東來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