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心態動搖 《路透》:去風險操作正在損害中國經濟前景

新數據表明,在華外國公司不僅拒絕將收益進行再投資,甚至開始出售現有資產,並將資金匯回國內。(圖/Shutterstock)

今年的外國投資者對中國對待外資企業的方式明顯有更多不滿情緒,檢視過去一個月的經濟數據,更加證明「去風險」策略對世界第2大經濟體產生的負面影響愈來明顯。外媒指出,中國10月份製造業意外收縮,出口亦加速下滑,第3季外國直接投資首次出現季度逆差,則顯示資本外流壓力持續增加。

《路透》引述美國一家傢俱公司負責人喬丹.英葛蘭指出,他的中國供應商是業內最好的,但地緣政治和經濟放緩促使他轉向東南亞、東歐和中東採購更多產品。他表示,「我的公司正在尋求逐漸遠離中國」。

英葛蘭說,2018年美中貿易戰之後說要「中國+1」,實施多元化戰略,確保不會對中國產生依賴。但是現在卻像先「+10」,然後才考慮中國。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尼古拉斯.拉迪在報告中表示,新數據表明,在華外國公司不僅拒絕將收益進行再投資,甚至開始出售現有資產,並將資金匯回國內。他表示,這種趨勢可能會進一步削弱人民幣,並削弱中國的經濟增長潛力。

報導指出,企業界長期以來對地緣政治、收緊監管以及中國國有企業的市場優勢地位感到困擾,但改革開放40年來,外企高管們首次對中國長期增長前景表示擔憂。世界大型企業聯合會上週發佈的調查顯示,超過2/3受訪的CEO認爲,中國市場需求甚至還未恢復到新冠疫情爆發前的水平。

傢俱商英葛蘭表示,他擔心中國的傢俱供應商要如何應對嚴重的房地產危機,這些傢俱工廠的工人會從500人減少到200人,然後再減到100人。

外國的貿易機構表示,中國推出涵蓋面更廣的《反間諜法》、對諮詢公司和盡職調查公司的突擊檢查以及發佈出境禁令,即便中國總理李強一再宣佈要向外國投資者開放,仍遭到許多西方企業的懷疑。

在私募股權領域情況也極不樂觀,2023年初至今,沒有針對中國的投資基金成立,2022年還有2.1億美元,至於疫情之前的2019年,這個數字是132億美元。

春華資本創始人胡祖六表示,資本市場前景黯淡,對科技和教育等高增長行業的監管打壓,對實體經濟造成了相當大的損害。現在很多針對中國的私募股權公司正在將資金轉移到東南部亞洲、澳大利亞和歐洲。

不過《路透》也指出,儘管面臨挑戰,外國資本流動並非完全是單向的。許多外資公司─尤其是零售行業─仍然瞄準中國這個巨大市場。例如麥當勞上週達成一項協議,以增持他們在中國業務的股份。一名歐洲連鎖酒店的高管也表示,他的公司很樂意將利潤再投資到中國,「我們知道政治上正在發生什麼事,經濟上也發生了什麼事」,最新經濟數據也沒什麼值得驕傲的,「雖然速度很慢,也只能採取觀望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