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不做他人盤中飧就要上餐桌

社評

川普即將就任美國總統,人事佈局基本已完成,他身邊雖有知中、親中的馬斯克,從競選活動開始就對中國相當友善,似乎沒有和中國打新冷戰的準備。不過,遏制中國崛起已成爲美國兩黨共識,其國安團隊以對華鷹派爲主,仍有打「臺灣牌」引誘北京出手的戰略動機,臺海緊張情勢可能更高。

中美交鋒 臺海情勢詭譎

川普任期將跨越2027年,這一年中共將召開二十一大,可能開啓習近平第4個5年任期;又逢解放軍建軍100年,習近平多次強調要實現「全面提高捍衛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戰略能力」。面對只有4年任期又野心勃勃的川普,中美很有可能出現激烈的交鋒,臺海情勢將更加詭譎多變。

川普新政府反中色彩最濃的是國務卿提名人盧比歐,他在參院中國委員會主席任內大力推動《臺灣旅行法》、解除美臺官員互訪的限制、多次呼籲加強對臺軍售;還推動《維吾爾人權政策法案》和《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國安顧問瓦爾茲也是對中強硬派,曾呼籲美國抵制2022年北京冬奧會,在新冠溯源與新疆問題上態度鮮明。國防部次長柯伯吉則要求臺灣國防經費至少要佔GDP的5%,並威脅若中共侵臺就炸掉臺積電,防止關鍵技術落入大陸手中。

川普上臺後,中美關係首要議題是經貿。美國自從川普上一任期以來,對於中國實施關稅戰,企圖與中國脫鉤斷鏈,但與中國的貿易逆差不減反增。

美國實施「友岸外包」、產業鏈重組,反而讓中國深化與東協、墨西哥的經貿連結。中國也趁機加強與南方國家的經貿關係,擴大出口市場與糧食、原物料的進口,並在電動車、清潔能源等製造技術上獨霸全球,擺脫只能出口低價商品的市場依賴,進入高技術、高價值的產品端。在科技領域對中國採取「小院高牆」的限制與封鎖,反而刺激中國在半導體上自力更生,商務部長雷蒙多承認限制與封鎖是「白忙一場」。

川普喜歡掛在嘴上的關稅戰,實際上對中國的傷害有限,反而會使美國消費者受到通膨的傷害,得不償失,美國媒體認爲川普的關稅戰只會針對幾項關鍵產品課稅,難以起大作用。更何況圍繞在川普身邊的金主、業界人士都不希望貿易戰升級,殃及無辜。

對華鷹派 難成臺灣後盾

除了經貿外,美中關係中最敏感、影響最大的是臺灣問題。川普多次拒絕表態是否出兵保臺,也表示臺灣離美國太遠以至於保臺代價過高。但是精明善變的他,雖然無意讓兩國發生軍事衝突,但不會不知道「臺灣牌」的價值與妙用。他或許不那麼看重臺灣對中國的「遏制價值」,但心中一定有臺灣的「交易價值」。因此,在這一點上,他的目的與美國扼制中國的鷹派或許不完全相同,但不妨礙在策略或手段上不謀而合。

對華鷹派除了意識形態的敵對,更多的是出於現實主義維護美國霸權的考量,任何足以侵蝕對手實力與根基的手腕都會搬上臺面。

美國曾在前蘇聯國家制造顏色革命甚至引爆俄國與這些國家的兵戎相見,目的也就在弱化俄羅斯,對俄國進行「雙重遏制」。之前香港的反送中運動,也是美國在中國周邊誘使北京出手的活動,與對俄羅斯的手法如出一轍。

賴清德上臺後提出比蔡英文更激進的「新兩國論」,對內也無視「雙重少數」的執政困境,把持司法,操弄民粹,製造朝野對立。賴清德絲毫不在乎臺灣內外的對立與僵局,這不免讓人懷疑賴清德的底氣何來。

或許是賴清德及其國安團隊看到川普政府中充斥對華鷹派,美中將進行更激烈的霸權之爭,臺灣將可享受新冷戰紅利,維持臺灣內外緊張,對內可以裹脅民衆,對外可以效犬馬之勞,如此便可穩固綠色江山。

殊不知,對華鷹派可能升高兩岸緊張,其目的是爲美國利益服務,川普也有和中國「大交易」的可能。若沒有直面北京的勇氣,只躲在美國背後求保護,既然不上餐桌,就只能是別人的盤中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