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爲臺海和平存好心 說好話 辦好事

社評

賴政府兩岸官員最近以放話方式對大陸釋放若干善意的訊號,相較過去幾個月的強硬,顯得硬中有軟。正式記者會或新聞稿須四平八穩表達立場,非正式放話可以較爲靈活、務實,若能形成善意循環,或能爲陷入惡性循環的兩岸關係帶來谷底回升的契機。

賴政府放軟 堆疊善意

過去賴政府匿名官員放話,多以批判、揭露大陸負面訊息爲主,近期釋出的訊號則夾雜若干正面訊息。例如,有國安官員表示,不需否定中華文化在臺灣的主流地位,若要從文化認同推到民族認同,我方態度開放,但若要推到「一個國家」,就沒有辦法接受。兩岸官員則表示,臺灣一直歡迎陸客來臺觀光、陸生來臺就學或進修,反倒是中共不放行。

兩岸官員還強調,陸委會早就打算解除「禁團令」,但因大陸去年6月推出「懲獨22條」而作罷,我方仍不斷釋放善意,讓兩湖論壇、雙城論壇、金廈泳渡、兩岸書展等活動順利舉行。海協會對海基會給的訊息「已讀不回」,但一些涉及急難救助的突發事件,還是會盡力處理,我方希望能持續正向循環、善意堆疊,若對岸願意回覆或對談,禁團令就可馬上解除等等。

匿名放話可以「免責」,因而可以說一些較「軟」或較「實」的話。賴政府最近放話有三點值得關注之處:第一,對兩岸談文化、民族認同持開放態度,也承認中華文化是臺灣主流,但不願提升到政治層面;第二,歡迎陸生和陸客,但因陸方反獨動作影響氣氛而暫緩,只要大陸拿出實際行動,我方就會解除;第三,對岸「已讀不回」是施壓,一旦遇到重大緊急事件還是會處理。

上任半年多,賴政府兩岸高層的基本態度逐漸浮出:其一,樂見兩岸恢復交流,但雙方既有對話管道需配合恢復運作,否則交流就變成不健康、有風險的交流。其二,兩岸交流應秉持民間、專業性質,不希望政治化或動輒到促統層面,否則交流就變成統戰。其三,兩岸固然有分歧,但雙方應該剋制各自刺激性動作,避免惡性循環,讓交流氛圍更緩和。

民進黨、賴政府在主權問題上有其堅持,以上觀點只能代表支持兩岸交流的一派,不代表黨內反中鷹派,或在兩岸對抗中有利益的一派,動輒宣稱「交流即統戰」、「交流即認知作戰」。不過,既然民進黨在國會不過半,黨內「交流派」的想法畢竟較貼合六成非綠民意,若大陸真心想打開兩岸僵局,爭取臺灣多數民意,「交流派」的一些看法和思考,就值得重視。

可求同尊異 進而化異

兩岸情勢演變至今,各種矛盾、心結、障礙,看似死結,但若有心解決,如何達成超越分歧的「新共識」,進而推動兩岸和平發展,仍然值得探究。「新共識」應該包含二句話、三要素:尊重和維護現狀,透過交流對話和平解決兩岸問題,也就是:現狀、和平與交流對話三要素。

第一,尊重和維護現狀,至於「現狀」內涵可以各自表述、求同存異。大陸認爲現狀是尚未統一的一箇中國,賴政府堅持兩岸「互不隸屬」,但概括承認「113年的中華民國」,承諾遵守憲政體制。儘管雙方都不滿意,但都是對現狀的表述,兩岸可以求同尊異進而化異。

第二,和平解決兩岸問題,無論大陸、臺灣或國際社會,「和平」是各方交集,解決方案則需要逐步探索,讓臺灣人心甘情願接受。如果兩岸以「和平解決問題」爲念,臺灣民意相信大陸軍機、軍艦的行動並非針對臺灣,而是針對全球戰略佈局所需,就不會是問題,也不會成爲心結,國際社會對臺海衝突「預防性」思維將順勢降低。

第三,交流對話是雙方實現「目標」的途徑。兩岸政治分歧問題解決前,交流需以民間、非政治爲範疇,政治對話則是官方、政治性範疇,需先有一定程度互信,目前還不成熟。現階段交流歸交流、對話歸對話,交流不摻雜政治、讓人民自然來往,爲未來政治對話累積基礎。

讓所有願爲兩岸和平、兩岸交流存好心、說好話、辦好事的人攜手合作,應是兩岸有識之士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