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測評:“種草”與“拔草”(社會雜談)
呂九海
新出的數碼產品性能如何?“廚房神器”真的好用嗎?想買的化妝品適不適合自己?現如今,下單前先看看網上的測評,成爲許多消費者的購物習慣。據中國消費者協會統計,近八成消費者在購買商品前會觀看第三方測評作品。目前,網絡測評內容涵蓋美妝、汽車、數碼、美食、母嬰、遊戲等多個領域,爲用戶瞭解產品屬性、功能和使用體驗提供了參考。
第三方測評何以“種草”消費者?用消費者自己的話說,“不用踩坑,省錢還不受氣”。相較於濾鏡層層堆疊的廣告,真實的測評內容往往能展現產品本身的狀態:有些博主專業性較強,通過親自對比試驗、引用分析檢測數據等方式,縮小了消費環節的信息不對稱;有的博主則表達自己對性能、服務、性價比的主觀感受,由於“真消費、真使用”,對其他消費者也具有一定的借鑑意義。同時,測評視頻也實現了心理層面的代償,用戶尚未購入產品也能擁有沉浸體驗。有的測評角度新奇、語言風趣,在傳遞信息的基礎上亦能提供積極的情緒價值,讓消費者欲罷不能。
網絡測評視頻質量參差不齊,存在“野蠻生長”亂象。中消協2023年一項調查顯示,“第三方測評”市場準入門檻低,市場參與主體呈現零散特徵,具備法人背景的賬號僅佔23.4%。測評缺乏有效評測標準問題明顯,有些測評誇大宣傳、以偏概全,以不負責任的態度誤導消費者;有些視頻則將“拉踩”套路當作流量密碼,在所謂的“公正對比”中摻雜個人喜好,藉此實現營銷變現;有些測評內置購物車跳轉鏈接,“商測一體”“以商養測”現象突出。
面對部分網絡測評變味、跑偏現象,在被網絡測評“種草”之前,先要好好“拔草”。
創作者要真實測評,“拔草”“以商養測”誤區。創作者需處理好網絡測評獨立性與商業宣傳的平衡,提升測評的透明度,尤其不能欺瞞與產品方的利益關係。同時,通過公開測評資質、測評標準等,確保測評結果的專業性和準確性。在此之前,創作者還需把好產品關,在深入瞭解產品特性的基礎上,結合消費者需求開展測評。
平臺要壓實責任,“拔草”“野蠻生長”亂象。網絡測評魚龍混雜,反映出相關平臺內容審覈監管的缺位。平臺需擔負起責任,按照“誰測評、誰負責”的原則加強監管;做好標籤分類,明晰視頻製作方背景,爲消費者判斷測評可信度提供參考;同時,暢通投訴舉報渠道,對違規賬號予以限流、封禁等處罰措施,肅清行業風氣。
作爲消費生態的一部分,網絡測評正走向“有章可循”的規範化道路。目前,有關部門和地方已經做出積極實踐: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2023年施行的《互聯網廣告管理辦法》規定,通過知識介紹、體驗分享、消費測評等形式推銷商品或者服務,並附加購物鏈接等購買方式的,廣告發布者應當顯著標明“廣告”。2024年3月,江蘇省消保委發佈《第三方測評工作指南》團體標準,明確商品類和服務類的測評程序,測評方法應以標準方法爲優選。
無論內容和形式如何變化,真實、公正、科學始終是網絡測評的立身之本。只有越來越多的從業者堅守測評本真、堅持“種草”初心,網絡測評才能真正成爲消費者的“避坑”指南,贏得廣大消費者的信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