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貽芳院士:如果想要賺錢,那還是離中微子遠一點

(原標題:王貽芳院士答觀衆提問:如果想要賺錢,那還是離中微子遠一點)

王貽芳

澎湃新聞記者 虞涵棋

在北京大學舉行的物理學報告上,若有人問起商業化前景,該如何作答?

11月15日晚間,在北京大學舉行的“未來科學大獎學術報告會:中微子與宇宙”上,一位觀衆提問道,中微子是否有與日常生活相關的應用,從社會經濟的角度,要如何抓住這個“風口”,獲得賺錢的機會。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所所長王貽芳用一句話回答:“如果想要錢變成錢,那還是離中微子遠一點。”

王貽芳是大亞灣中微子實驗方案的主要提出者與領導者,憑此成就獲得了2015年的基礎物理學土坯將和2019年的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

中微子是組成自然界的基本粒子之一,質量非常小,不帶電,與其他物質的相互作用十分微弱,被稱爲宇宙間的“隱身人”,每秒鐘都有億萬箇中微子穿透人的身體。因此,探測這種粒子充滿挑戰,而與中微子相關的研究成果也多次摘得諾貝爾獎。

此外,太陽中微子失蹤之謎曾是物理學界的一樁懸案。簡單來說,科學家發現太陽產生的中微子的流量只有理論模型的三分之一。是測量結果有誤嗎?後來,科學家發現中微子共有三種,它們之間會相互轉換,稱作“中微子振盪”。

大亞灣實驗以大亞灣核電站爲中微子源,以天然山體爲噪音屏障,在2012年搶先宣佈發現了第三種、也是最後一種中微子振盪模式。該實驗公認是中國在現代物理史上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堪稱中方主導的國際科研合作項目的典範。

王貽芳在海外深造時師從著名實驗物理學家、諾獎得主丁肇中。他在現場回憶道,丁肇中曾經表示,要做實驗就要做最好的實驗,方方面面都要領先國際水平。王貽芳說道,他努力追隨丁肇中的理念,實驗設計力求完美,甚至超前設計也是必要的。

近年來,王貽芳的工作重心放在推動中國環型正負電子對撞機的建設上。雖然該項目的設計方案在國際上獲得了許多認可的聲音,但360億元的預估造價引發爭議。

這場辯論從包括楊振寧在內的學界泰斗延伸到每一個普通的物理學工作者。在這次報告會的現場,高能所理論物理室主任邢志忠也說道,他在中國科學院大學授課時曾問起學生們的態度,贊成反對皆有之,而反對原因主要還是“太貴”二字。

“360億可能就是一個縣級機場的造價,但大型對撞機帶來的科技、軍事、政治、文化、經濟效益都是十分顯著的。”邢志忠說道,“上世紀80年代,正是由於歐洲核子中心的對撞機需要傳輸大量數據,所以發明了網絡,到後來商用。很多東西看起來和日常生活毫無關係,但最後卻有密切的關係。”

邢志忠的這番話,或許是對開頭那個觀衆提問在另一個角度上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