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煜全:未來的黃金30年,AI能帶來哪些機會?

工業革命由英國開啓,卻在美國發揮了最大價值,帶給美國30年的黃金髮展期,形成經濟、科技、文化全面發展的大好局勢。

我們沒能親眼見證上一個黃金30年,卻正處於下一個黃金30年開啓的前夜——衆多專家預測,下一個黃金30年將由數字革命開啓。誰成爲數字革命的集大成者,誰就能獲得優先的發展權利。

“再往後的革命不再是以往的生產公共化了,而是數字革命。它與生產公共化的不同在於,它不強調實體產品的生產,而是人類經驗的生產。”

數字革命讓人類的經驗可被規模化複製,帶來市場和社會的全面轉型,這被王煜全稱爲“處於AI的互聯網時刻。”

那麼,在AI的互聯網時刻,什麼樣的AI更有市場?今後的社會一定是線上社會嗎?哪些創業方向需要規避?中國製造的優勢有哪些?

前不久,正值混沌學園成立九週年之際,海銀資本創始合夥人王煜全做客混沌直播間,爲我們講解“未來的黃金30年,AI領域有哪些機會涌現”,以下是直播的主要內容。

分享嘉賓 | 王 煜全 海銀資本創始合夥人

工業革命的底層邏輯

與很多悲觀者不同,我始終認爲未來是光明的,甚至會是工業革命之後的第二個大高潮。

衆所周知,工業革命由英國開啓,但其實蒸汽機只是在英國發明,真正的集大成地是美國。二戰以後,美國迎來了近30年的黃金髮展期,這一時期美國的經濟、科技、文化全面發展,正是得益於善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果。而到了70年代初,美國的發展開始放緩,直到今天。當下,數字革命席捲全球,所以我預測,下一個黃金30年將由數字革命開啓。誰成爲數字革命的集大成者,誰就獲得了優先的發展權利。

因此,在此情景下,我們所有人都不應該感到悲觀。

第二次工業革命已離我們太遙遠,但數字革命是又一次人類發展的際遇。這一次,被我們趕上了。

這場變革的底層邏輯是什麼?

社會一直由科技推動發展。技術可以不斷向上更迭,文化也可以不斷向上更迭,於是整個人類文明主宰了全地球。科技是其中最主要的推動力,一直以來都是如此。需要注意的是,這則底層邏輯裡巨大的轉折點來源於工業革命。在工業革命以前,人類主要靠自然產出,不能形成一種爆炸性的產業增長,因而人類社會的增長總體比較緩慢。一旦發生災荒,對各個方面的影響巨大,人類的發展大大受限於自然環境。

在工業革命以後,人突破了對“地利”的過於依賴,可以進行大規模生產。可以說,工業革命第一次擺脫了自然的限制,擺脫了“馬爾薩斯陷阱”,實現了經濟指標直線增長。它更重要的意義在於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讓非“王侯將相”的貧民有了實現階級躍升的機會,這使得世界的頂級贏家從“貴族”變遷爲科技企業家,比如洛克菲勒、亨利·福特、比爾蓋茨、馬斯克等人。這四個人做到的事情幾乎都一樣——通過科技推動世界的發展。遺憾的是,今天我們對過往工業革命推動社會進步的認知較少,而每一次進步都會存在着一個底層邏輯。

美國有個經濟學家叫卡蘿塔·佩蕾絲,她寫過一本名爲《技術革命與金融資本:泡沫與黃金時代的動力學》的書。這本書繼承了熊彼特的創新理論,爲理解技術革命和資本主義經濟動態的關係提出了一個便利的解釋框架。熊彼特認爲,每一個長週期包括六個中週期,每一箇中週期包括三個短週期。短週期約爲40個月,中週期約爲9-10年,長週期爲48-60年。卡蘿塔·佩蕾絲在這基礎上給出了進一步的解釋:技術革命擴散進社會,一般在技術散開之前,會有一個起到示範作用。就像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在他嚐到了美味之後,纔會在圈子內逐漸傳播開螃蟹。各行各業引入後就到了展開期,但是展開期裡又會存在波動期或者積極危機。

值得注意的是,再往後的革命不再是以往的生產公共化了,而是數字革命。它與生產公共化的不同在於,它不強調實體產品的生產,而是人類經驗的生產,這兩者雖然有相似之處,但卻不是一回事。所以,我始終認爲佩蕾絲的“四次工業革命”的說法並不成立,因爲前幾次的小革命組成了一個生產規模化的大革命,後幾次小革命組成了服務規模的大革命,這兩類大革命對人類的意義是不一樣的。

也就是說,工業革命分成大週期和小週期,幾個小週期使得基礎完備,由此疊成一個大週期,形成了巨大的社會潮流。所以,我們看到了美國近30年的黃金髮展期。

爲什麼我要回顧工業革命?

因爲歷史會押韻,我們要理解那個韻腳,我們來看看當下的韻腳走到了哪裡。正好是我強調的數字革命。在形成大潮流之前,幾個小週期正在疊加:第一輪疊加來自於PC革命,它帶來了人類知識的數字化。在此之前,紙質媒介儲存信息比較麻煩,但有了電腦和軟件,記錄信息和思想就變得太過容易了。第二輪疊加來自於互聯網革命,它將人類的數字化知識連接到一起,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知識庫。第三輪疊加則是現在正進行的人工智能革命,它能夠把人類的經驗規模化複製在大模型裡,爲人類不斷迭代寶貴的經驗。

數字革命讓人類經驗可被複制

對於人工智能會取代人類的想法,在此我想多說兩句。

人類能夠走到今天,不是靠體力,也不完全靠智商,而是靠人類的社會化能力、社會協作能力等。我們在進化過程中的經驗都儲存在了文化裡。人不可能掌握所有知識,所以需要多人協作,這也導致了專家的稀缺。世界上最頂級的圍棋選手一定是稀缺的,阿爾法戰勝李世石最核心的意義不在於人工智能達到了人類的頂級水準,而是它的可複製性。據說現在韓國的棋院都用人工智能當陪練員,讓人類圍棋手站上更高的階梯。

人類的經驗可以被規模化複製,這是數字革命的真正意義所在。

但是,在實現規模化複製前,需要先把知識數字化,把知識連通起來,成爲知識庫。拿ChatGPT舉例,ChatGPT現在的智力水平相當於斯坦福大學的畢業生,但不要忘了,它的起源是人類所有知識的彙總,再加以訓練和提純。

我們都說,工業革命要解決三個問題:規模化生產、規模化銷售和規模化消費。人類經驗的規模化生產已由人工智能解決,規模化銷售得益於互聯網實現了突破。要實現規模化消費則需要對規模化的需求進行滿足。

對規模化需求滿足的有益之處在於避免了一對一的麻煩,把需求的對象從產品轉換爲服務。生產公共化是滿足大家需求的一個變通的辦法,但不是最好的辦法。而生產規模化要是把服務融入到產品裡,就把售賣的東西從產品變成了服務,這也是一些統領行業發展的產品的高瞻之處。

服務規模化可以解決生產規模化當中的諸多問題,讓消費者徹底放下包袱,注重體驗,而不需要擁有某個產品。在生產規模化的時代,存在着過度消費的問題,但很多購買產品的行爲都可以用購買服務替代。你可以思考一下,你家裡有多少工具是爲了某種服務,只是因爲沒人提供,所以只能購買產品自我服務。這樣不僅浪費了資源,也常常導致服務的效果不夠好。

目前,市場已經具備了規模化需求的形態,之後會形成井噴。正如我們一再強調的那樣,現在我們來到了一個即將產生鉅變的時刻。此前黃仁勳說過一句話:“ChatGPT僅是起點,我們正處於AI的iPhone時刻。”而我認爲我們不是處於iPhone時刻,而是處於AI的互聯網時刻。

如果說AlphaGo還只是圍棋領域裡的專家,相對比較小衆;但ChatGPT用全網的數據實現了人類知識的彙集,它要龐大、全面得多,它的出現必將帶領各行各業走入一個全新的階段。

剛纔我講到的工業革命和數字革命,前者是實體產品的生產規模化,後者是人類經驗的服務規模化。那麼,在此時,我們正處於一輪新革命成熟的點上,它會催生30年的黃金髮展期。到那時候,市場的潛力會大於應用平臺。如今,國外的微軟、亞馬遜、谷歌等公司都開始對大模型進行了大規模投資,如果這場革命真的到來,我們所有人都會是受益者。

所以我認爲,我們正處於AI的互聯網時刻。這就意味着做互聯網的應用大於做互聯網的基礎設施。我們很多時候,片面強調科技的重要性,但其實比科技更重要的是技術的擴散,讓技術能夠廣泛使用。在互聯網領域,阿里巴巴算不算技術企業?嚴格來說其實不算,但是它是技術創新企業。它實現了模式創新,做出了支付寶,解決了電商領域的一大難題。因此,我認爲模式創新企業纔是最有價值的,因爲要推動社會發展,就需要技術在大範圍內使用,以此形成社會整體效益的提升。

這證明了我的一個觀點:技術應用比技術重要。

如ChatGPT這樣的大模型,它最早的技術在於深度計算,今天終於走到了技術逐漸完善化的階段。當技術完善以後,就迎來了技術的應用。各位請注意,ChatGPT剛出來的時候,OpenAI這家公司的話題熱度特別高,但現在已經明顯下降了。這意味着真正的繁榮不是技術平臺的繁榮,而是應用平臺的繁榮,而應用正處於摸索階段。我預言,未來兩年之內,基於今天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會誕生一堆企業。那時候大家就會看見,誰是未來的BAT?

當然,目前還處於混沌期,現在還無法看到哪些企業有這樣的勢頭,但肯定會有一些企業會突然嶄露頭角。這是一場由人工智能帶起來的服務戰,它的核心能力在於人類經驗的學習和複製。這一技術應用的特徵主要是:個性化、高端服務、規模化和持續性。

要做到又個性又高端又規 模化還持續性,放在以前幾乎屬於天方夜譚,但是有了ChatGPT就可以做到。因此,這輪人工智能會帶來一個新的模式創新的機會。在中國的市場上,很多人誤解模式創新,認爲是對國外技術和模式的抄襲,但其實在學習之後爲自己所用本身就是一件很常見的事情,就連Facebook也是模式創新,但不妨礙它受到全世界的追捧。所以,不需要規避模式創新,要緊緊把握住。

在這個時間,不再會是互聯網的模式創新,而是人工智能的模式創新。在我看來,人工智能模式創新就是“服務”,它具有互聯網的馬太效應,用的人越多,積累的數據就越多。並且,它具有雙重馬太效應,第一層正如互聯網一樣,用的人越多,網絡價值越大,同時給每個人帶來的價值也越大;另一層是用戶使用的時間越長,服務就越專業,用戶也就會越依賴。

可以發現,一旦人工智能的業務模式確立下來,就會形成井噴式的發展,而且在多個領域裡可以複製。但我仍然想強調它的核心特徵是個性化、高端、規模化和可持續,這使得未來需要有大量訂閱制的服務出現。就像當前的iPhone,音樂、視頻、新聞等內容都是可以訂閱的。所以這會是未來的一個機會。

什麼樣的AI應用更有市場?

那麼,什麼樣的AI應用更有市場呢?我覺得是內容互動爲主的專家服務。

這一輪低垂的果實叫做AIGC ,它本身不是服務,而是個產品,轉化爲服務後標成了AI。這一領域擁有巨大的創業機會,我們稱爲“語音互動”,它是基於內容的語音語義互動。

而下一輪即將到來的“果實”是MR混合現實。 蘋果公司已經推出了Vision Pro(頭顯設備),它定價太高,很多人不太看好。但是卻給大家一個啓示——MR混合現實要怎麼做,纔可以達到頭顯的最好效果。這樣之後想要做混合現實的人就可以從中學習,假如再加入人工智能,就會成就一些了不起的突破。

雖然混合現實用在看視頻、看電影方面意義不大,但是加入人工智能之後,就可以實現虛擬人與真實人的混合互動,由此,又會帶來很大的創業市場。

很多人用語音互助功能學習英語,但這不是最好的方式。因爲要學好英語需要英語環境,如果加入混合現實,學習者就可以身臨其境,在虛擬空間裡與虛擬人進行溝通,也像置身於實際場景中一般,這樣的學校效率就會成倍提升。而這,也是混合現實和人工智能結合後的又一大機會。

還有一個機會在於機器人與人工智能的結合。 其實,離機器人的爆發還有幾年光陰,這需要利用大模型去訓練。需要留意的是,機器人和人工智能結合的爆發點,不在機器的腿上,而是在手上——機器手或機器手臂。在整個自然界,人類擁有最靈巧的一雙手,機器人如果向人類靠攏,就一定會需要胳膊,這會是人工智能的訓練、科技的研發要努力攻克的方向。

這一輪的人工智能是基於生成式內容的服務,我們可以重點關注AI Agent。 在未來,每一個服務給每個人提供agent,這意味着每個服務都有一個人工智能體用來解決人的個性化需求。AI Agent可以對用戶形成一個持續的理解和解讀,並逐漸在互動中加深理解,提供的服務也越來越精準。同時,AI Agent也可以在跟用戶的互動中學習到東西,並傳遞給其他的AI Agent,長此以往中,就會形成人工智能生成服務。

另一種,是MR與遠程服務的合作。 通過MR的混合現實功能,遠程的互動和協作可以加深,電影《失控玩家》已經幫我們情景再現了,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我再次要補充的是,每次進入虛擬環境裡時,用戶的記錄都可以被保存,以方便下一次進入。這一技術正在研發過程中,未來可以拭目以待。

接下來是服務機器人與自動駕駛的結合。 這意味着,輪胎可以自動化,安裝在汽車、電瓶車上可以實現自動駕駛,這會對我們的生活有很大的便利。現在的研發進度還比較快,舊金山已經開放自動駕駛試點了,我認爲慢慢地會擴展到全球。

AIGC本身是一項技術,不是服務,AIGS會是發展的趨勢。如果拿畫畫舉例,這兩者的區別在於,生成一幅畫是AIGC,而根據一種風格持續生成不同的畫作則是AIGS。這代表了一邊指向供方,一邊指向需方。我們將雜誌社設定爲需方,它對畫作的需求往往是持續不斷地供應。那如果站在畫家的角度看,他的成果一直被AIGC剽竊,被AIGC模仿風格。畫家是創造力的展現,想要生存下來他就必須不斷髮明新的風格,而新的風格則由AIGC去量產更多的畫作,在此,畫家就是供方。所以基於畫作的是AIGC,基於風格的是AIGS。

我自己的項目也涉及了人工智能服務,爲客戶提供保健的服務。目標是“讓人人都擁有專屬的中南海保健醫”。衆所周知,中南海保健醫聲名在外,但是十分稀缺,不能惠及所有人。矛盾之處在於,我們每個人都有長壽的需求,但聽從一些養生保健專家的意見,效果往往太過緩慢。這一時候,人工智能再一次體現出它的作用。

我們通過訓練人工智能,讓它吸收最科學、最全面的保健知識,進而提供給所有用戶。我們一直在這個領域裡深耕,因爲對這個市場有充分的自信。

在過去,我們常常在生病的時候找醫生,沒生病的時候自己照顧自己。但在未生病與生病之間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如果想避免生病,就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有着良好的自我管理。如果日常對身體的監管依賴醫院和醫生,這十分麻煩,也難以做到。但是人工智能的出現卻可以幫我們解決這一困擾,成爲我們每個人貼身的健康管家。

我們並不是打造一個昂貴的保健服務,而是希望普通老闆姓都可以享受到中南海保健醫的待遇。我們團隊認爲這會是一個發展趨勢,將來必能大有可爲。

我的親身經歷也正好反映出一大事實——數字革命讓人類的經驗可以被大量複製。另外,它也使得整個社會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實現了從線下到線上的邁進。在過去,我們的圈層絕大多數都是周邊的人,一個住在四川涼山的人無法接觸到住在上海浦東的人。但是現在,我們在線上交友、溝通、看到陌生人的生活,真正實現了“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美好願望。

如今,我們正處於線下社會向線上社會遷移的中間段,而轉換的過程中勢必會有一些不穩定,這都是很正常的。未來的社會一定是以線上爲主,就算微信、微博會成爲過去,但數字世界的社會規則會永存。

喬納森·海特寫過一本書,叫《正義之心—爲什麼人們總堅持“我對你錯”》。海特從道德的社會直覺模型講到道德的六個基礎,繼而詳細闡述我們具有羣體歸屬性的正義之心,書中立足於詳盡的科學研究回答了人們該如何跨越宗教與政治分歧,從而達成互相理解以促成合作型社會的建立這一目標。他還提出了一個很有影響力的的觀點:符合社會規則的社會,纔會沉澱下來。

因此,今天我們還處於一個過渡期的社會,隨處可見毫無意義的熱點、聳人聽聞的標題,爲的是博眼球、賺取點贊量。漫天的假新聞弄得我們頭暈眼花,它只代表了熱度,不代表信息的真實性。這剛好證明了線上平臺還處於混亂狀態。

爲什麼全世界都要中國製造?

因爲產品越來越複雜,需要產業鏈進行支持,以此達到化解複雜的協作能力。這一能力只有中國有。中國能夠對一個複雜的生產系統提供強大的支持,這是我們獨有的產業優勢。以前的產業鏈是一個大公司領導衆多小公司,在今天已經變成了生態,從產業鏈到生態的過程中中國取得了很大的優勢,而這一優勢也將延續下去。

中國製造的優勢叫量產化能力,是從“1”到“N”,不是從“0”到“1”。剛纔我講了,科技製造的核心不是科技本身,而是量產化的能力,這樣才能讓複雜的科技產品被製造出來。但遺憾的是,全球甚至我們自己都對我們的優勢一無所知,但這個優勢一直被我們持有,並且穩定存在。但解釋出來總是很費勁,甚至沒有可以翻譯的英文,所以這一方面一直被忽略了。

正如我一再重複的那樣,技術的核心在於它被廣大人羣接受,這樣才能推動社會的發展。喬布斯正是這一模式裡典型的企業家,他的核心不是技術人員,而是他懂得用好科技,讓科技爲工作服務,是技術的早期採用者。這也啓發我們,就算不是專業的技術人員,但可以做一個技術的採用者,理解技術的成功之處,也理解技術的痛點。這樣你在創業的時候就有機會殺出一條血路來。

技術進步的底層邏輯在於科技與文化的協同進化,這中間主要有四個要點:

1.關鍵技術:專家能力可被複制,人類創造力被進一步提升;

2.制勝策略:提供服務的規模化,把專家的能力轉化爲大量的個性化提供;

3.贏家集團:人機協作的服務提供者;

4.主流文化:異構計算,深度寫作,風格創新。

在不同社會裡,關鍵技術不同,制勝策略也會大庭相徑。但有一點總歸是一樣的,即在數字時代裡,最關鍵的是專家經驗規模化複製。這個時候,服務規模化就成爲了制勝策略,而人類的制勝法寶則爲“創新”,進而創新會變成一種主導的文化。

總而言之,數字革命進入了爆發期的前夜,我們正處於社會鉅變的轉折點。我總結一下其中的重點內容:

首先,人工智能讓人類經驗可被複制,並且被廣泛傳播。這使得以前被精英和上層階級掌握在手的服務,也可供平民享有。甚至越是高端的服務,越是能快速進入大衆的生活。

其次,線上社會即將來臨,這使得全球市場都被覆蓋其中。正好我們中國的跨境電商發展得十分迅猛,這對我們來說是前所未有的好機會。

最後,中國製造具有很大的優勢,因爲我們有很強大的生產協作能力。我們應該更加了解自己的優勢,並且善用優勢。

機會是屬於革命意識最強的那波人,誰能迅速掌握新觀念,誰就能迅速適應新的規則。未來的30年將是新的一輪黃金髮展期,到時候世界會是什麼樣子呢,讓我們敬請期待。

若想了解更多關於AI時代的商業認知洞見,請在王煜全老師的公衆號:全球風口,點擊報名參加“CES前哨創新考察”。與此同時,王煜全老師也即將在混沌上線一堂正課,大家敬請期待。

✨你想提前3年看到未來科技機會嗎?

✨你想知道什麼技術即將市場化嗎?

✨你想了解全球最新的AI產業化風口嗎?

✨你想知道2024年哪些企業值得關注嗎?

✈️2024年1月8日,王煜全和萬維鋼、一苒老師,將前往拉斯維加斯,帶你參加CES觀展和前哨創新現場活動,與你現場分享獨家產業前沿洞見,探索每個人真正能抓住的科技機會!

歡迎加入“CES前哨創新考察”!

【報名方式】請在王老師的公衆號:全球風口,點擊報名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