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變性手術 衛福部稱僅限雙性人
「LGBT+民衆醫療照護參考指引」引起爭議。圖爲第22屆臺灣同志遊行。(本報資料照片)
衛福部去年底訂定「LGBT+民衆醫療照護參考指引」,其中「未成年雙性人之醫療手術共同性建議原則」提出,對於12到18歲有適應困難者,經專業團隊評估後可進行手術,遭家長團體和醫界質疑過於開放,且漏了遺傳學專家,衛福部次長林靜儀強調,未成年者的性別手術僅限「雙性人」,但允諾未來專業評估團隊一定會納入遺傳學專家。
林靜儀說明,指引當中的未成年雙性人手術原則,醫事司早在2018年就訂定,爲讓指引更完善才將其納入。當時聽聞國外有未成年人進行性別手術,認爲此舉過於激進,才立定原則限制手術年齡,提醒醫療人員應等兒少成年,再替他們進行性別手術。
不過,網友質疑,衛福部的說法是在混淆,該指引的原則標題只寫雙性人,內文又放入「性別不明者」,但性別不明的定義卻很模糊,無法明確判斷是指生理性別、性別認同或性傾向,還有醫護人員表示,讀完指引後,「沒有感受到任何促進溝通、降低誤解的功能。」
林靜儀解釋,雙性人的生理特徵模糊,意義上就是性別不明,至於生、心理性別認同不一,則屬於性別不安。目前原則尚未納入因性別不安而想做變性手術者,但不論是哪些類型,若未成年想做性別手術,除非有必要及明確理由,建議先透過荷爾蒙治療協助適應,至少保有生殖器。
針對未成年雙性人性別手術,醫界指出,以年齡畫分是落伍觀念,應以疾病爲優先,專業團隊也應納入遺傳專家。林靜儀迴應,爲防止未成年人非自願進行手術,或事後反悔等情形,以年齡畫分有其必要性;而專業團隊本來就可以、也應納入遺傳專家,因爲未成年雙性或性別不明者,就是因染色體或基因特殊導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