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2年,普通人面對AI還能做什麼?做好選擇,擺好姿勢

我知道,這周,我們已經連着聊過2次AI了。

週三,我和你聊了怎麼向AI提問,週四,又和你聊了AI接下來的3個發展方向。

聊完後,看後臺留言,有人說,他已經開始用起來了,有人說,她已經知道要重視了。但同時,也有很多人問:所以呢?

說了這麼多,到底怎麼參與?

就算我把AI當回事,但今天的AI好像還是沒我什麼事?

今天的AI大模型那麼多,但看來看去,大都是大廠之間的競爭,大國之間的博弈,大佬下注的機會。

有什麼屬於我們普通人的機會?我不是學這個的,也不是做這行的,除了看個熱鬧,還能做什麼?

剛好昨天,曾被我很榮幸請到我的進化者欄目對談的王煜全老師,開了他的2024前哨大會。

王煜全老師是誰?如果你直接查Title,他是海銀資本創始合夥人。但如果你今天想了解AI相關的機會,那麼作爲一位在美國的科技領域積累了十幾年的投資人,在中國的AI領域真正下場做事的創業者,他看過的大量案例,投過的大量資金,促成過的大量合作,和基於這些得出的視野和洞見,可以幫到你。

2015年,王煜全老師在美國投了第一個人工智能項目。2年後,他開始堅持每年開一次前哨大會,用4個多小時的時間,從過去一年的複雜變化裡,梳理出他看見和科技趨勢。比如,2017年聊了電動車革命的苗頭,2018年聊了英偉達崛起的潛力......而在今年,也就是昨天的第8次前哨大會上,他聊了:

接下來,AI的應用展開期馬上就會到來,裡面會有屬於每個普通人的機會。

這種機會,一次技術革命只會產生一次。

千萬把握住。

怎麼說?

今天那些AI的機會,大多不是燒錢就是燒腦,門檻那麼高,怎麼可能有“屬於普通人的機會”?如果真有,又該怎麼把握?

接下來,AI將會有普通人的機會。

提問:AI,怎麼會是普通人的機會?

機器學習,計算機視覺,卷積神經網絡......幾個非專業的普通人看得明白?至少,得是理工科吧。

大模型,自動駕駛,搜索......幾個沒背景的普通公司玩得下去?至少,得是科技大廠吧。

王煜全老師說,你真的不知道現在AI的門檻已經有多低了。

先說,今天AI的使用體驗。

王煜全老師拿自己舉了個例子:

以前自己要研究個東西,很麻煩。先要搜索一堆數據,然後把每個數據整理彙總,最後才能分析。

但現在,他的習慣是,工作的時候立刻把手機支上,打開AI助手,比如ChatGPT,調到語音互動,隨時有問題隨時問,問完後數據來了,整理好了,突然之間就有了一個非常強大,無所不知的助理。

體驗好到從此再也回不去從前。

這種使用上的變化背後,是什麼?

應用層的機會。普通人的機會。

王煜全老師曾說過,每一輪科技創新,無論是互聯網還是無線互聯網,都有一個規律,就是在技術剛剛取得突破時,總有很多人在此基礎上小修小補,但最後真正引領產業風潮、推動技術及應用普及、成爲全球頂級企業的,都是基於最前沿技術做模式創新的技術應用型企業。

這次在演講裡,他也舉了幾個例子。

比如,Twitter的技術早就有了,但當時沒人想到自媒體還能這麼玩,業務還能做成這樣。是後來想到並做到的人,成就了這個了不起的應用。

再比如,Uber和Airbnb也一樣,創始人背景也不全是理科生技術男,但因爲後來實在打不到車,和房租交不起而客廳空着也是空着,纔有了後來。

當技術已經調優成熟,進入應用展開期,時代會出現一大堆非常讓人興奮的新機會。

互聯網時代,是這樣。人工智能時代,也是。

有意思。可是,這些案例,都是互聯網時代的案例了,有沒有什麼更新的案例?

王煜全老師說,最妙的地方就在於:還沒有。

很多人問他案例,但是,當阿里巴巴已經出來時,再做一個阿里巴巴還有戲嗎?當拼多多已經出來時,再做一個拼多多還有戲嗎?

每當新的機會馬上要展開的時候,基本上是大家都“還沒有”找到太多機會的時候。

反之,一旦案例有了,有時往往也意味着,機會沒了。

今天,他們看到的是,很多基礎的技術已經完備,很多應用的探索已經越來越接近最後的時刻。

在這樣的時刻裡,很多機會已經不見得非得是理科生才能做得起來,文科生也能,很多業務也不再只是大廠專屬,而是廣泛存在。

只要,你能把業務設計好,找到真正的痛點,滿足真正的需求。

說得真好。

在電力剛剛出現時,首先當然會有電廠。

但是,對於大部分普通人來說,要趕上時代不掉隊,把握好新的機會,是不是一定也要造一個電廠?是不是必須得精通電路分析,電機原理?

當然不是。電廠,註定永遠只是少數,並且越到後來,越會是基建。

要把握機會,還可以去想着怎麼藉助電力的技術勢能,去做到一些各行各業的前輩們從前無法做到的事。比如電燈,電視,電冰箱。

有意思。

那AI時代呢?AI時代的“電燈,電視,電冰箱”是什麼,全世界都還在摸索,普通人能怎麼藉助?

普通人 × 3個選擇

提問:如果AI真的已經處在新一輪的爆發前夜,比起繼續觀望,有沒有什麼準備和佈局,可以今天就做?

王煜全老師在昨天的大會上,針對普通人如何藉助AI的勢能做到財富增長,專門分享了一系列看法。

第一,投資選擇。

如果你偏好穩健,那麼當然可以關注AI巨頭。

雖然,當巨頭成爲巨頭,通常也意味着很難再翻倍,但像英偉達這樣的,除外。

如果你偏好成長,那麼還可以分出一些精力去找十年內可能成爲下一個巨頭的AI公司,去拿百倍甚至千倍的回報。

但要找到之前,需要有耐心。比如,2年內找出苗子,5年內找出優勝。

第二,就業選擇。

今天,很多人都在說,一定要加入人工智能行業,因爲趨勢已經在那兒。

可是,怎麼加入?

首先,無論在美國還是中國,很多業務都是長在平臺上的,先儘快加入一個有實力的人工智能平臺。

無論那個平臺叫百度、阿里、還是字節.....

早點加入,你就能成爲一個很早的觀察者,更快、更全面地瞭解到AI應用的企業。

然後,你就能篩選。找到那個你覺得最可能在未來成功的企業,加入它,當它的第一批員工。

運氣好的話,退休不但不會延遲,還可能提前。

第三,創業選擇。

創業這件事,說複雜很複雜,說簡單也很簡單。

首先,想清楚你自己是哪個領域的專家,市場需要哪個領域的專家,找到交集裡的業務機會。

但是,注意,不能只想業務,還要兼顧流程。

你的企業,有沒有形成一個能自進化的閉環?你的業務,進化速度夠不夠快?

答案是“沒有”,“不夠”的,在哪個時代都會被淘汰。

投資,就業,創業。

一旦選擇做對,努力也才更有意義。

那時,就更不用問案例了——你自己,已經成爲案例。

王煜全老師說,這個時代人工智能的技術門檻已經如此之低,基於人工智能的非技術的應用機會也正在誕生。

這種機會一次技術革命只會產生一次。

千萬要把握住。

說得真好,可是,能不能再具體一點?

要把握住機會,除了做好選擇,普通人具體還能怎麼做?

普通人 × 3個姿勢

提問:除了做好選擇,普通人還能怎麼把握未知的機會?

很多人會說,學習,提升認知。

之前和王煜全老師在我的進化者欄目對談時,他曾分享過一個建議:

掌握人工智能,像學一門語言一樣,是要花時間泡的。而年輕人最大的機會在於,有時間去泡,去養成對人工智能的認知。

說得真好。

未來的競爭,是認知的競爭。未來的優勢,是認知的優勢。

一定要學習。

可是,怎麼學?

關於AI的文章我沒少刷,也讀過一些書,買過一些課,這是不是就夠了?

在這次的大會上,王煜全老師,分享了一個學習的關鍵:抱團。

最早的知識,很多都是先有一個觀點,觀點被交流,被研究,被論證......最後形成了論文,或形成了書。

等你看到那本書時,知識可能已經很老了。

那怎麼辦?去上游。

最新的知識,一定在社羣的交流裡。

你要做的,是找到你熱愛的領域,比如人工智能。

然後,混到前沿的社羣,積累足夠的信用,和社羣裡的人一起學習,一起交流。

最後,如果這個社羣當中有牛人,你也有機會近水樓臺先得月。

而這,就會成爲你的優勢。

抱團,社羣化學習和協作,學習更新的知識,更快地刷新認知。

有意思。可是,學什麼?

AI相關的知識那麼多,該從哪學起,才能更好地把握住人工智能時代的機會?

作爲一位商業顧問,我至少可以肯定一件事:至少,不能猜,不能拍腦袋,不能坐在家中,鐵口直斷。

所以今年,我陪同問道全球的創業者們一起,去了硅谷。一路拜訪的有OpenAI、Google這樣的巨頭,也有Plug&Play、Q Bay這樣的孵化器,還有Traini、Brix這樣的創業公司,還有我的老朋友吳軍、萬維鋼等等。

每拜訪一站,我都會請教一個核心問題:

我們到底應該如何擁抱人工智能?

一路問,一路記,收穫非常大。回國後,我對着筆記梳理出了一套“擁抱人工智能的十種姿勢”,並在我今年的年度演講裡做了分享。

今天,也附在這裡,作爲一份參考。

首先,關於對AI的認知,如果你想學成“大師級”,得學到這2步:做模型,改範式。

如果沒那個必要,你只想學成“職業級”?可以只學到這5步:學原理,懂具身,裝模型,訓數據,找方案。

但歸根結底,對於大部分普通人來說,其實不用太焦慮,先做到這3步,就已經能開始積累對AI的認知:

第一,“看新聞”

ChatGPT又更厲害了,馬斯克又出大招了,AI短劇都能把白娘子換成黑娘子了......

我的工作會不會被“取代”?什麼專業的人最容易被“替代”?再以後什麼人會被“淘汰”?......

發現了嗎?

這麼做後,你會得到很多信息,但也會得到很多焦慮。怎麼辦?行動。

第二,“開始用”

怎麼開始用?先裝APP。

不用求全,聽說過哪個先裝哪個。

重點是,儘量親自動手。從安裝,到註冊,到在對話框裡打下第一句話。

這麼做後,你可能會發現它是人工智障,也可能發現它已經成精。

但更重要的是,你對AI的感覺,已經從“觀感”,進階到了“體感”。

解鎖之後呢?探索。

第三,“多探索”

怎麼叫探索?不停地問自己一件事:這件事,能不能讓AI來搞定?

可以是幫你寫個報告,可以是幫你畫個頭像,也可以是幫你寫首歌......

重點是,在這個過程中,你對AI的理解邊界,已經被再次拓寬。

AI到底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你已經有了更紮實和具體的認知。

而紮實和具體,恰恰是迷茫和焦慮的反義詞。

看新聞,開始用,多探索。

瞭解了。可是,我有一個朋友,暫時還沒上手過AI,不知道該下什麼APP,不知道APP都有什麼用,具體又都能怎麼用,怎麼辦?

也沒關係。我的商業社羣“進化島”上,有一位島民,叫甲木,是LangGPT的聯合創始人。

關於“普通人應該如何用好AI”,他給出過一套比較完整且好上手回答。

比如,如果是零基礎人羣,不妨可以從這幾款大廠的AI產品先入手體驗:

“文心一言”、“通義”、“豆包”、“KIMI”、“元寶”。

你可以請它幫你整理會議紀要,寫個總結報告,或者做個攻略,翻譯個資料,再或者就是好好陪你聊聊天。

再比如,如果想玩點不一樣的,你也可以:

用“Suno”或“天工SkyMusic”等幫你寫個歌。

用“Midjourney ”或“SD”等幫你畫個畫。

用“即夢AI”,“可靈AI”,“海螺AI”,“智譜清影”幫你生成個短片。

甚至,用“九章隨時問”,“智譜AI”幫你輔導孩子作業。

不知不覺,又和你聊了很多。

現在,回到最初的問題,總結一下。

這兩年關於AI已經聽過太多,但和普通人真的有關係嗎?

王煜全老師在今年的前哨大會上,分享的觀點是:有。

隨着技術的調優成熟,AI的應用展開期馬上就會到來。

很多機會已經不見得非得是理科生才能做得起來,文科生也能,很多業務也不再只是大廠專屬,而是廣泛存在。

接下來,會有屬於每個普通人的機會。一定要把握好。

怎麼把握?

首先,對於在創業的人:找好痛點,設計業務。

你能不能把未來的趨勢看得更透? 能不 能比別人更快發現痛點?

你能不能把那些受衆廣泛,但目前還沒被滿足的需求,藉助人工智能做成更規模化、個性化、普惠化、持續化的服務,提供給大家?

其次,對於還不一定創業的人:做好選擇,提前佈局。

如果你也面臨:投資選擇,就業選擇,創業選擇。

那麼你可 以:持續關注AI,儘早加入平臺,兼顧業務和流程。

最後,對於所有這個時代裡的普通人:擺好姿勢,有效學習。

怎麼學?抱團。

最新的知識,一定在社羣的交流裡。抱團,可以幫到你。

學什麼?看新聞,開始用,多探索。

人工智能的知識又很多,但對於大部分普通人來說,其實不用太焦慮,先做到這3步,已經足以開啓認知的積累,而不會輕易被迷茫和焦慮白白耗掉心力。

不知道,今天的你,對AI的感覺和認知已經到了哪一步?做出了什麼選擇?擺出了什麼姿勢?

那天的大會上,王煜全老師說,他們一直很推崇馬克吐溫的一句話:

“歷史不會重複,但會押韻”。

每一次技術革命,都會帶給普通人機會。

在蒸汽機時代,這種機會可能叫“福特汽車”,在電力時代,這種機會可能叫“電燈,電視,電冰箱”,在互聯網時代,這種機會可能叫“阿里巴巴、拼多多”。

而在AI時代,機會的“名字”還沒有被寫下。什麼時候會被寫下?

王煜全老師分享了一個他的時間表。他說,在未來的2年內,你我可能會看到一批成熟的AI應用嶄露頭角。在未來的10~20年內,你我可能會目睹一批新的巨頭,新的“BAT”誕生。

而這些未來的“案例”,可能是任何一個今天的“普通人”或者“小公司”。

祝你,看懂趨勢,做好選擇,擺正姿勢。

祝你,在新的時代,不焦慮,有行動,把握住新的機會。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主筆/ 尤安編輯/ 二蔓版面/ 黃 靜

這是劉潤公衆號的第2423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