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啥過去的孩子捱罵、捱打,卻少有心理問題?答案讓無數家長深思

經常在網上在看到有人吐槽:現在的孩子,真是打不得、罵不得,稍有不如意就抑鬱,要死要活的。

而我們小時候,誰還沒有捱過罵、捱過打?不都是這樣過來的,我怎麼沒有心理問題?

只能說現在的孩子太嬌氣、太難養了,動不動心理就出問題。

答案是否定的。

那爲什麼會有這樣的錯覺呢?

其一、過去網絡不發達,孩子因爲心理問題發生的事故,你無法知道。

其二、那個時候還沒有這種意識,找不到痛苦的根源,以爲只是自己矯情。

其三、快樂的閾值會隨着生活變好而被擡高。

我爸小時候經常餓肚子,會因爲吃到白饅頭而特別開心,那個時候的快樂,現在的孩子是完全沒有的……

以前肯定也有心理出問題的孩子,只是在那個物質不豐富的年代,哪有人會關心你心理健康不健康,吃得飽就夠滿足了。

《中國新聞週刊》有報道提到:兒童抑鬱症已經成爲一種時代病,兒童精神科擠滿了抑鬱症孩子。

雖然沒有數據對比,但是,同樣是捱打捱罵,現在的孩子確實比以前的孩子,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這是爲什麼呢?

以前的孩子,室外活動空間時間多。捱打完,外面跑跑跟同學玩一下,就翻篇了。

現在的孩子捱打完,在家裡很可能接着接受冷暴力。

以前的孩子做錯事、捱打、捱罵,但是能在外面和別的小夥伴瘋跑,能自由自在地玩啊。

你看現在的小朋友能嗎?

我記得我小學時,每天放學回家寫完作業,吃完飯,只可以看中央電視臺的大風車什麼的,不到九點就可以睡覺了。

現在的孩子呢?我女兒晚上6點多放學,吃完飯就做作業、背書,10點才能睡。

過去的孩子捱打,是因爲做了什麼,比如打碎窗玻璃,弄一身泥巴,踹狗揍貓等等。你捱打後,只要不再去做就可以了。

現在的孩子捱打,往往是沒有做什麼,比如鋼琴沒練、英語沒背,數學沒寫,你捱打後需要做這些事。

不做和做,這背後的壓力差別是巨大的,前者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以前的孩子們散養,壓力不大,而孩子們多,在玩耍中容易釋放壓力。

以前不雞娃,父母也不給孩子報培訓班,所以除了父母脾氣粗暴、經常吵架、打架的,其他大部分家庭不會有啥嚴重問題。

現在不一樣了,現在普遍拼命逼着孩子學習,報一堆培訓班,還有學樂器、舞蹈……

孩子不學,父母就逼着學,孩子壓力很大。

我昨天還跟孩子爸說,現在的孩子看上去,比我們那時候物質條件好得多得多,但精神上卻苦悶得多!

我們那時候父母沒空管,生活在單位大院,放了學就是跟小夥伴一起瘋玩,釋放了精力,在玩耍中學會了人際交往。

有時候玩遲了還可以吃百家飯,精神上不沒壓力。就算考試沒考好,被打一頓就打一頓。

放眼望去,鄰居家孩子誰不在捱打,嘻嘻哈哈就過去了,互相安慰下。

現在的孩子,被各種興趣班、補課折磨得不能放開玩耍。

每天學校託管補習班幾點一線,家裡幾口人的關注度都在他身上,心理壓力能不大?

就算個別家長開明允許玩,別的孩子在學,你也只能自己跟自己玩沒人跟你玩。

現在似乎放學出去玩的孩子,都是野孩子,極個別的稀有物種。

絕大多數孩子,就是被接送在無縫對接的各個補習班裡,日復一日。

就拿咱們大人來說,如果天天上班、全年無休,還必須天天加班、週末也不放過的話,估計心理也出問題了。

何況成績這個KPI,還被時時刻刻拿出來考覈,孩子太難了!

以前的孩子,評價體系是多元的,不像現在的孩子,只有“學習好”這個單一的評價尺度。

美國教育家簡•納爾遜博士說過:

養育的真諦,應該是在寬容和鼓勵的氛圍中,讓孩子學會“吃一塹,長一智。

說到底,不管是以前的父母,還是現在的父母,打罵孩子,絕對不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

真正好的教育,從來不是暴力的,而是溫情的,如春風化雨般潤物無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