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更建議英澳,勸退你去港新?

2024fall入學其實已經快進入尾聲了,25fall的學生正在磨刀霍霍,開始了新一輪的準備。今天我們聊下留學地區選擇的問題。主流的英港澳新,爲什麼更建議去英澳,勸退你去港新?

其實有以下原因:

一、水碩聯盟也是有鄙視鏈的,認可度有先後的

留學彼此之間是存在鄙視鏈的,美區的看不上英區,英區看不上澳區,澳區又看不上港新的,層層在遞減。這個鄙視鏈可能無關孩子成績和學歷,而是整個社會資源,關係,地位之間的鄙視鏈,大環境就是這樣。

英國和澳洲的留學生,從家庭底蘊,家長的認知和規劃能力等等其實都是拔高的。當然,有少部分的,本身在珠三角地區的,天然地理優勢會優先港校,這種是有的。認可度本身也更好,就業也會有天然優勢。

只是總體市面上的認可度來看,英國依舊是扛把子學校,雖然吐槽英國搞創收,反向留學嚴重,難度越來越高的呼聲越高。但主動選擇英國的依舊多。畢竟英國好學校也的確多,各方面屬性來說都很契合中國學生。

港新說實話,認可度在下調,貶值的厲害。坡二還好點,港三你去看看就業市場,回國好難的,港中文畢業的,好多都來留學中介找活幹了。如果不能留在當地就業,回國就業形勢並不理想。畢竟就業市場上,英區還有一堆qs前50的學生優先被嗷嗷待哺。

二、排名方面的優勢問題!

整體排名方面,排名主要吃的事榜單,無論哪個留學榜單,都是上層玩家的遊戲。指定規則的那波人才有控場的權利,然後消費市場纔開始消費。

榜單這種事情也一樣,這種東西沒辦法改變。就像你在國內做企業,想要打出知名度,一樣要去歐陸市場先找當地名模各種燒錢推廣,講企業品牌故事,疊加好信任背書後,再轉阿聯酋或東南亞市場去傾銷,實現降維打擊。

排名這個也一樣,一樣是針對亞洲市場的降維收割,你別管這個榜單bug有多少,不合理的地方有多少,就業市場就吃這個,大環境就認這個,你就要爲此買單,然後交該交的智商稅。

目前主流的QS排名,側重就業力度的這個榜單,現在重心依舊是在人家英國,畢竟英國前百學校能佔到17個,這力度不小了,老美的學校都要往後壓一壓就行,人家壓根就不做北美市場,不是不想做,一是做不進去,二是性價比太低。

再有就是澳洲,土澳最近也是處於風口期,排名上調,QS戰略佈局在土澳,未來在qs前百的可能不是澳洲八大這種,未來有希望增加到10所。咔咔上大分,但門檻而言,澳洲目前難度並未上調,還是好進的。只是1.5-2年的費用,會卡一些學生的脖子。再有就是簽證方面,會設一定關卡。但排名上,土澳太頂了。

港新這邊,風口期已經過了,前年之前其實是側重的坡二擡升整個亞洲學校影響力,但沒卵用,坡二和港三能打榜的學校就太少,沒啥用,市場太小。所以這兩年明顯排名在往下壓,澳洲就不一樣,澳洲人口少,學校多,排名上調,一堆位置可以補給出來。

三、比起英澳,港新更卷,性價比更低

性價比這個東西,我之前講過。性價比其實不是說你就業表現怎麼樣,回國認可怎麼樣,學費等等怎麼樣。其實這個都不是核心的性價比。

核心的性價比我在講ucl的時候聊過,即你目前的分數,學校背景能給你帶來最大化收益的學校是什麼,這個纔是性價比。比如ucl就是性價比極高的學校,背景相對沒那麼強的學生也能拿到ucl的offer,獲得這個學校整體的buff疊加。然後再之後的就業,工作,婚姻等等過程中取得巨大先機。

按這個邏輯,你在看看現在的港新學校,港三卷吧?香港學校在後疫情時代,比誰都卷。還特別看學生本科出身。你不是985和211申請一個港三試試,基本都是被拒的命。坡二就更別說了,這兩學校難度有些專業甚至要和ic這種g4快差不多了,申請比英國還卷。收益卻不大,畢竟留在港新工作一樣難,基本得回來。你要能留下,還好說,可能學費投入最後都能收回。只是回國,花銷一樣不低,而且認可度又沒人家英澳高。

再說新加坡,最近免籤放開,你看那物價通脹的,住宿各方面反彈,消費不比英國低,除了學費差點,其他基本都持平,一樣沒少花。

總了個結:所以啊,港新這種學校,只適合週期內短暫的追捧,現在已經進入這兩地區的疲軟期了,你在繼續持有就不是正向收益了,反而會很心累,又不捨得割肉,持有成本又很高。

當然,英澳也只是相對港新來說,更推薦一點而已,其實也一樣不是那麼良配的選擇。目前來說,反而加拿大和愛爾蘭機會會更多點。只是碩士的話,建議這兩個地區。當然,本科還是優先建議英美澳這三個地方。畢竟加拿大好是好,拿分難拿,畢業也難。不利於碩士繼續刷好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