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認知高的人都很冷漠?

作者:水木然

本文選自水木然新書《人間清醒》

人生的四字訣:道、法、術、器。

什麼是道?

“道”就是“原理、規律、本質”,要先把這件事的基本原理和來龍去脈搞清楚,找出其中的主要矛盾,發掘出核心問題。

什麼是法?

“法”就是“戰略,計策”,制定宏觀的戰略,並且有切實的計策,能夠直擊要害。

什麼是術?

“術”是“戰術、技巧”,具體可以實施的步驟,讓每個人都能領到任務,各司其職。

4.什麼是器?

“器”是“工具、技術”,要用上最先進的工具和技術,不能在這方面落後別人。

利用這四個字模型,做事就像快刀斬亂麻。

未來一個人的結構怎麼設計最厲害?

最核心的是:心力。

“心力”包括三方面:

1:“內心”是否強大;

2:“情緒”是否穩定;

3:“心理”是否健康。

世界越來越複雜多變,不確定性越來越強,人的精神層面遭受巨大考驗,焦慮、抑鬱、自閉、偏激等等將是吞噬人類的魔咒。擁有一顆強大且健康的內心,是一個人的立足之本。

往外一層是:認知力。

什麼叫認知力?

記住一句話:獲取知識的能力,比知識本身更重要。而獲取知識的能力,就叫認知力。

一個人的“思維模型”越開放、越完善,認知力就越強大。有句話說:沒有深度思考,所有的努力都是無效的。同樣的邏輯:沒有健康的思維模型,所有的深度思考都是無效的。

再往外面一層叫:能力。

“能力”跟“認知力”的核心區別在於:“認知力”不分領域,而“能力”是分領域的。能力是某個領域的認知高度再加實戰水平,他直接關係着你的收入。

還有最外面一層叫:經驗。

它是你在某個領域的積累,是你的資歷決定的。雖然這一點越來越不重要,因爲新技術迭代太快,但是它依然幫你增加個人標籤。

“心力”決定你的精神狀態;“認知力”決定你的思想高度;“能力”決定你的收入水平;“經驗”決定了你的身份標籤。

太多人總是喜歡拿“順其自然”來敷衍人生道路上的荊棘坎坷,卻不願意承認,真正的“順其自然”是竭盡所能之後的不強求,而非在困難面前兩手一攤的不作爲。

還有很多人喜歡用“我信命了”爲藉口,不斷地找風水大師和算命大神去問路,卻不願意承認這是一種懦夫行爲。因爲他們放棄了現實中的努力,在困境面前選擇了退縮,不願意再腳踏實地地往前走,卻總是期待能夠遇到一個大師的指點,就能走向逆天革命之路,這不是信命,這是偷懶,是找捷徑,是守株待兔。

真正的信命,是盡人事之後而聽天命。所謂盡人事,就是自己全身心的去奮鬥和拼搏,不斷的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智慧,然後再去破解現實中的困難,最後再把結果交給老天。

先有一種“我命由我不由天”的魄力,再有一種“不知命爲以爲君子”的豁達,纔是真正的“知天命”。

爲什麼一個熬過低谷期的人會很冷漠?

因爲人在低谷的時候最容易看清人性,看清世界的真相。

沒有人知道他曾走過的路有多麼的無助和崩潰,也沒有人在意這個過程,人們只會淡淡地說一句:他變了。

因此,人一旦把世事看透了就會變得冷漠,不是失去了與人相處的能力,而是沒有了逢人作戲的興趣。

離人性越近,離人就會越遠。

儒、釋、道三家應該怎麼學?

先學儒家,儒家是給我們樹立了行爲規範,即使是一個最普通的人,只要按照儒家的各種禮法來要求自己,這樣的人再差也差不哪裡去,最起碼不能變成一個壞人,儒家修好了可以成君子。

再學道家,道家是研究事物的規律和本質的,一個人有了儒家的修行爲基礎,就很容易昇華到探索規律和原理這個層面。道家修好了,就很容易洞察事物的走向和趨勢,一眼看到本質和原理,輕鬆駕馭現實生活。

最後修佛家,佛家是幫我們內觀自己的內心。心生萬法,心調好了,很多事就解決了。一個人到了可以直面和審視自己內心的階段,離開悟就不遠了。佛家修好了,很多痛苦煩惱就遠離了。

儒家講究一個字:禮。道家講究一個字:道。佛家講究一個字:空。

佛修心,道修骨,儒修表。

寬容,根本不是一種道德,而是一種認知。

它是對世界和人性深度洞察後的聰明行爲。

善於原諒別人,其實就是善於放過自己。

揪着別人不放,往往就是揪着自己不放。

放過自己,纔是人生最大的智慧。

世界上不存在”高智商低情商“這回事,如果有,那是因爲智商還不夠高。

世界上不存在”越清醒越痛苦“這回事,如果有,那是因爲還是不夠清醒。

世界上不存在”知道但做不到“這回事,如果有,那是因爲其實是假知道。

都說每個人來到世界上都是跑贏多少億精子,真相其實截然相反:

精子大軍消息很靈通,每個精子都被告知人生很苦,這個世界不知道走一遭。

但是總要有一個精子去奔向卵子,最後唯獨傻傻的你站了出來,哭哭啼啼的來到這人間。

人生有三大幻覺:

1:大衆是善意的;2:世界是公平的;3:好人必有好報。

這三大幻覺的產生,是社會長期教化和教育不斷滲透的結果。

這種教化的積極意義能夠讓我們做一個好人。但是請記住:“做一個好人”和“看透世界真相”是兩件獨立的事。

希望你能記住這三句話:

1:社會是殘忍的2:人生是痛苦的3:不公是正常的

一個人能認識到社會陰暗面的同時,還不影響自己仍然做一個好人,纔是最高境界。

這就是那句話:這個世界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看到世界的真相之後,還依然熱愛它。

很多人喜歡動不動就談“利他”,事實證明要離這種人遠一點。

因爲只有當一個人實現了自我圓滿,完全做到了愛自己,愛滿則溢,然後才能真正地對別人好,才能做到“利他”,才能學會愛別人,愛世界。

而絕大部分人都是不夠成熟的,也就是內心是匱乏的,褶皺的,這種人怎麼可能爲他人着想呢?怎麼可能有慈悲心?他們口口聲聲地“利他”,只是爲了求關注,求贊同,求表揚,爲了彌補內心缺失的存在感。

即便這些人也願意去付出,但是由於內心的匱乏,每付出一分甚至都想要十倍的回報,你的回報稍微遲緩一點他們馬上就委屈了,憤怒了……說你不懂感恩,偷偷罵你不識擡舉。

因此,很多人剛開始的時候,口口聲聲說愛你,但是到了一定階段往往會要求你做這做那,或者明令禁止你不能去做什麼,生怕你不受他控制,這就是內心匱乏的表現。

內心圓滿的人,不會動不動就把這兩個字放在嘴上,因爲他們早已習以爲常了,認爲自己做的本來就是應該做的,也就不再去強調了。

因此,一個人嘴上越在強調什麼,內心就越缺乏什麼。看一個人是什麼人,就看他始終在強調和炫耀什麼就可以了,用這個辦法去判斷一個人,屢試不爽。

一個女人正走向成功的時候,周圍人的表現是什麼樣的?

大家表面上嫌棄她、議論她、排斥她,內心悄悄地羨慕她、妒忌她,希望也能成爲她。

一個男人正走向成功的時候,周圍人的表現是什麼樣的?

大家表面上恭喜他、巴結他、奉承他,內心悄悄地咒罵他,痛恨他,爲什麼我不是他

爲什麼有的人總能讓我們去欣賞呢?

其實,你欣賞他人的每一個特質,在你身上都有,只不過藉助別人顯現出來了,這就叫“相似相映”原理。

茫茫人海中,與其說我們在不斷尋找值得欣賞的人,不如說我們是在不斷去發現自己。

人生最好的朋友是自己,人生最美妙的事,就是遇到了更好的自己。

凡是我們不能接納的人和事都會重複出現,直到我們接納爲止;

外界人和事,都是一面鏡子,他們幫我們投射出我們的內心;

其實,我們看到不接納和不喜歡的地方,往往是我們內心某個地方有“缺失”。

因此,當我們產生不接納、不喜歡的感覺的時候,第一時間應該覺察自己:

我爲什麼會產生這種感覺?我內心哪裡有缺憾?

比如,看到別人秀恩愛就反感,往往是因爲我們內心缺愛;

看到別人炫耀就反感,往往是因爲我們不夠自信;

看到別人很痛苦,往往是因爲我們感同身受,我們內心也有類似的痛苦在壓抑着。

再比如,當我們內心很無聊的時候,往往第一時間就能覺察到別人的無聊。

我們跟外界的所有衝突,往往是我們自己內心有衝突,是“本我”跟“真我”的衝突。

我們越是抗拒這種衝突,那種反感的體驗就會持續和加劇,當我們反觀自己的內心,去覺察自己的問題時,反而就會跟自己和解了,也因此就會擁抱跟外界的衝突了,這時衝突就消失了。

每一次跟外界的衝突和抗拒,都是一次生命的提示,也是一次靈魂升級的機會,要把握它,直面它,擁抱它,兼容它,不要錯過成長機會。

人生就是一場修行,什麼時候把自己修圓滿了,生命就徹底就升級了。

錢,總是流向不缺錢的人;

愛,總是流向不缺愛的人;

苦,也總會找到能吃苦的人。

獲取知識的能力,比知識本身更重要;

抵達幸福的過程,比幸福本身更重要。

佛家的最高境界是無我。

道學的最高境界是無極。

兵家的最高境界是無敵。

墨家的最高境界是無別。

法家的最高境界是無咎。

哲學的最高境界是無知。

音樂的最高境界是無詞。

事業的最高境界是無悔。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無慾。

處世的最高境界是無名。

幸福的最高境界是無求。

善解千愁,惡生百病!

很多人都在問:做一個好人,或者憑良心做事,到底還賺到錢嗎?

凡是發出這種疑問的人,基本上都是一直不太成功。

其實,人之所以不成功往往是智慧的問題,然而太多人喜歡把“智慧”的問題,歸結到了“良心”上。

這就是基本歸因錯誤:明明是因爲自己“沒有智慧”,卻總是懷疑自己是不是“太善良”了,這是很多人常犯的低級錯誤。

因爲“太善良”聽上去比“沒有智慧”好聽多了。這就是人性的基本屬性:哪怕是失敗了,也要給自己找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讓自己看上去不至於那麼失敗,至少我還是一個善良的人。

這就是自欺欺人:寧可去證明別人的成功是靠不擇手段,也不願意審視自己失敗的真正原因。

人生最難得的是“人間清醒”

高手深刻又輕鬆,庸人膚淺又痛苦!

請購買水木然新書《人間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