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音體對投資人的撫慰

蔣光祥 (基金從業者)

如果說焦慮是人生的底色,那麼我一些做投資的朋友的這個底色可能要比別人的更深。他們通常因爲素質全面、學歷較高,做事又較爲認真,對自己往往要求嚴格。他們收入不菲,在銀行、券商、公募基金等金融機構工作,社會認知度較高,但相對而言,內耗稍微有點重。成年人的焦慮都是靜音模式,我和他們相處時,基於尋找鬆弛感的初衷,試着從若干人們共同的愛好(比如文學、歷史、音樂、體育)切入,沒想到產生了很多共情與驚喜,由此,大家的心靈得到了不少撫慰。

做投資,一邊守望資本市場,一邊希冀個人價值提升。發掘投資價值、發現自我價值是永恆的追求。那些把人圈起來收管理費,動輒要割誰韭菜的僞專家,欺人易、自欺難,也根本得不到行業的認可與同仁的尊重。大部分投資人士還是以真誠始、以能力行、以心安終,即便對一個bp的得失也心存敬畏。這其中不乏妙人,能領悟文學的力量,聆聽歷史的回聲,感受音樂的意境,體會體育的激勵。

如今,文學通常被碎片化的文字所充斥,但不拘一格的閱讀並不是一件壞事。一些優質的微信公衆號,動輒轟出10萬+的傳播率,其功德不亞於書香澤遠。好喝的“雞湯”也頗受歡迎,比如馮唐的幾本自傳。羅振宇“得到”系列是知識付費先驅,養活了羅輯思維,差點上市成功。董宇輝直播帶貨時的“文學解說”,讓《讀者文摘》《青年文摘》《遼寧青年》那種款式的勵志重新大放異彩。小說類是傳統的文學主陣地,名著因爲沒有版稅,出版社每年都愛印,但是成年後看大部頭的人卻沒有那麼多。寫實類、武俠、穿越、科幻都是投資經理們的解壓良品,但其中武俠似乎日漸式微。散文類是後起之秀,以忽然“紅透大盤”的史鐵生爲例,他讓人相信愛與自洽纔是人類唯一的救贖,地壇公園一時間取代心理科室成爲很多投資人士的打卡地。當然,投資人追捧的暢銷書中也有張磊的《價值》、達利歐的《原則》和萬斯的《鄉下人的悲歌》等,認真讀完這些好書,開眼、益智又清心。

除文學這個重頭戲外,歷史、音樂、體育也值得一提。讀史既能勵志亦能明智,使得個人內耗有度。注意,這裡的史不是二十四史,不是《資治通鑑》,主打一個適合投資人士百忙之餘的輕鬆和愉快。如中國古代史的《萬曆十五年》《南明史》、中國近現代史的《太平天國史綱》、世界史的《全球通史》,還有如《明朝那些事兒》《雍正皇帝》以及百家講壇系列的“野史”及其他講述史。有小衆研究表明,面對差不多的人生艱難時刻,歷史老師自殺率最低,投資經理對這一點往往若有所思。音樂是不少投資人比較推崇的一種賦能模式,其情感喚起與共振回饋極其震撼,好聽即可、共情即可,而不是非要在流行、民謠、搖滾、戲曲、港臺、外文歌曲中分出一個等級尊卑。體育除了有效改善投資人士的睡眠,還可以幫助他們深刻理解個人與團隊。足球、籃球、羽毛球、長跑普及度較高,滑雪、網球、游泳、高爾夫還是較爲小衆。至於難免的傷病,更是有助於大家理解人生。

文史音體潤物細無聲,從中所得的感悟亦是自我救贖。謹以此與我的投資經理朋友們共勉。

本版專欄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