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家梁實秋 革新臺灣語言教學

傳記文學748期《文學家梁實秋與臺灣語言教學革新》

文學家梁實秋在文字世界影響深遠,研究其文學作品的文章不計其數。然梁實秋在語言教學方面的貢獻卻鮮有專文探究,他也少有在筆下文章提及有關從事語言教學的經過和原委。故此,筆者試循相關文獻及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和康乃爾大學的檔案館資料,嘗試勾畫梁實秋當年自大陸青島時期到臺灣後選擇從事語言教學的軌跡及其貢獻。語言教學方面,本文則以臺師大英語教學中心和國語中心爲例,爲「梁實秋研究」作補遺。

梁實秋與語文教育結緣可以追溯到他在當時國立青島大學(青大)任外文系主任的時期,當時梁實秋與同在青大任職的教務長張道藩是近鄰,彼此來往甚多。張道藩後來因蔣介石調任爲教育廳長,辭去青大教務長一職,而梁實秋與張道藩的合作暫告一段落。二人再聚時,乃在重慶北碚,當時張道藩於漢口邀請梁實秋擔任爲抗戰後方的學校負責編中小學教科書的主任,故梁實秋後來搬到重慶北碚。這工作完全是義務性質,因梁實秋認爲自己既然在國民參政會那裡支薪,當時正值抗戰期間,梁實秋支持政府抗日,響應政府兼職而不支薪,故每天義務編寫中小學教科書。梁實秋認爲雖爲參政會會員,但平日的工作量不多,剛好時任教育部次長張道藩邀梁實秋加入教科書編委會,而編的是國文國語科爲主。梁實秋雖爲主任,主要負責編書的卻是李清悚,而梁實秋提意見的多。張道藩知道梁實秋非內行人,筆者估計當時張道藩是因爲樑的實學與教學經驗而力邀爲教材把關,形式像現代的「學術顧問」。

雖不是主編,但北碚的編書經驗,爲梁實秋累積了一些經驗,他與前線的語文教育也因此而結緣。張道藩與梁實秋的友誼歷經數載,更於晚年最後的日子抱恙出席了梁實秋《莎士比亞全集》譯本慶祝會。

後因重慶戰事嚴峻,一九四九年元旦,梁實秋應好友兼時任廣州國立中山大學校長陳可忠之邀到文學院就任外文系教授,居於校內宿舍平山堂,但校園的論政風正盛,加上中國大陸的局勢漸趨明顯,梁實秋幾經思量,決定由廣州去臺灣。時局動盪,一九四九年國民黨退守臺灣,當時國立編譯館屬教育部管轄,梁實秋亦隨教育部經廣州到臺,入境證經好友陳雪屏(即余英時夫人陳淑平父親)負責辦理。當時杭立武向蔣介石建議在臺灣籌組國立編譯館,杭立武於廣州中山大學辦公,並告知及邀請當時在廣州的梁實秋到臺籌辦國立編譯館,梁實秋攜妻乘輪船於六月底到臺。梁實秋初時代理國立編譯館館長,後因不習慣官場間的應酬,聽妻言,辭去代理國立編譯館館長一職。

梁實秋於一九四九年六月中到臺灣,當時的臺灣政府欲興文教事業,梁實秋已引得師院和臺大的兩方爭相聘任。而真正令梁實秋從事師範教育的是劉白如先生(即劉真校長)。臺大傅斯年更曾連發三信寄到大同職校的宿舍,時任臺灣師範學院院長的劉真求才若渴,他於報章上得知梁實秋已到臺,故親自帶上聘書,登門拜訪梁實秋,請他到師院教書。梁實秋很受感動,收下聘書,在家與妻子程季淑商量後,按程季淑的建議,承諾到師院任職英語系教授。此後二人合作無間,爲師院張羅人才,覓地建造校舍。直到梁實秋大去,劉真更親自爲梁實秋辦理後事,及後在《傳記文學》寫下〈實秋先生不朽〉一文。

梁實秋一生刻意與公職保持距離,因他了解自己本性不好官場,只能當個教書匠。據長女樑文茜回憶,蔣介石也曾邀請梁實秋擔應教育部部長和講課,梁實秋都一一婉拒,自知不是當官的材料也不想與官場沾上關係,只想埋首做個讀書人。(三之一;摘自2024年九月《傳記文學》第74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