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搖籃 新化「蚵仔巷」正名「學仔巷」
臺南新化有一條古老的紅磚小巷叫做「蚵仔巷」,當地的文史工作者考據後發現,這條巷子正確名稱應該是「學仔巷」,因爲由領頭的學者王則修開始,帶出了文學家楊逵以及臺灣師大臺語研究所所長李勤岸等人,傳承了臺灣的文學之路。
臺南新化這條紅磚巷,長達一公里的巷道汽車進不來,周邊不少老建築還保有原始三合院的風貌。這條巷子有個「蚵仔巷」的老名字,但當地文史工作者翻遍所有資料,都找不到這個名字的由來,認爲它原來應該是「學仔巷」,「學」的臺語發音「ㄜ」,後來才被誤傳成「蚵」。
新化社區營造協會理事長王榮森指出:「我們說讀私塾,就是當初小孩子沒有上學之前,我們會請地方的知名的作家詩人或文學家,來教導在地的小朋友這樣。」
爲什麼叫「學仔巷」?因爲這條巷道通往清朝時期的漢學私塾「三槐堂」,由清朝秀才王則修主持,往來的學生常常達到數百人,就走在古老的紅磚道上。
繼王則修延續漢學之後,第二代的文學家由「文壇壓不扁的玫瑰」楊逵接手,後來則有臺灣師大臺語研究所所長李勤岸以及臺北教育大學中文系教授張春榮,代代的文學傳承,讓這條小小的巷子藏着豐富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