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見我思-數位轉型是爲什麼?轉得成嗎?
1、掌握人們「特定價值需求」如google地圖、FB,line掌握社羣交流等
2、建立自動累積數據的服務機制,由於數據是自動累積,正是理財最 理想的被動收益,就不用擔心行銷招攬,自動會進來的!
3、用累積的數據創造出羊毛出在狗身上豬買單的三角收費模式。
4、大數據加上AI,數據治理數據轉型就成功構築市場滾動經營客羣模式。
這是作者所有說的「數大之美」,但不是「數大就是美」而是「數大如何美」?中間的環節叫「企業數位轉型」!
看到成功案例很豐滿,但現實卻很骨感!要走這條路大多數的企業都不會有這麼漂亮的結果!第一,使用科技競爭市場存在一個鐵律:只有少數大者恆大,其他的多浮沉一陣子不是消失就是被消失(併購),第二,數位轉型轉到一半就轉不下去的也極多,此時不但前功盡棄還加深公司危機。
企業的轉型就像蛙人的天堂路,需要經過嚴格考驗!
既然不好走,但又爲什麼非走不可?
因爲看起來銀髮市場都在傳統市場,但新世代市場都在數位市場。即便傳統市場繼續存在,但多爲紅海市場,要深耕傳統要用的仍然是數位技術(精準行銷、大數據、一鍵服務)而年輕市場則全跟數位服務有關,體驗創新、元宇宙,NFT全在數位市場上。
可以說在體驗爲王的現在,非得數位轉型不成!但體驗並非產品體驗,又不是專櫃試口紅,現在的消費是用戶在和這家企業及它的產品接觸的所有時刻都是體驗。而轉型提升體驗,就是讓客戶跟你往來,變得「更簡單、更快速、更安全、更愉悅」前三個是功能性的體驗,第四個是感性的體驗。
很多企業談體驗談的是功能性,但現代的體驗側重愉悅性!
愉悅這件事構成體驗的八成效果,偏偏談數位轉型的八成都在談功能性,實在是落後於市場的轉型。怎樣進行愉悅服務?
1、心理導向設計:
臺新Richart的用戶介面,首頁顯示你今天賺到多少利息?廣受年輕人喜愛,因爲要打開頁面就看到自己在賺利息,是不是很愉悅?
2、心想事成:
利用大數據主動提供你的想要變成你的需要,我的服務走在你的起心動念之前。
大陸有名的瑞幸咖啡就是充分運用介面的大數據反饋來運營(雖然因爲業績灌水不實成爲落水狗)但它的經營邏輯完全是以「大數據反饋」爲核心,它以線上下單,線下自提或外賣的新零售商業模式,結合大數據營運分析,讓購買咖啡變得更加便宜方便,達到產品、價格、便利性三者的完美均衡,全面滿足消費者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對咖啡的各種需求。短短七個月就由零成長爲大陸第三大咖啡連鎖店,是數據驅動的服務業。
3、我的選擇我作主!
即參與的獨立自主性(self-independent),這是體驗最高境界,如自助餐,客戶直接自取,不需中間人介入,而且享受自己有掌控力的愉悅。數位轉型就是要在客戶端增強這種自主選擇服務,Richart之所以勝過其他競爭者乃是因爲它從銅板投資到資產管理,或存錢完成自己的人生目標,都有招式,讓數位技術作爲驅動消費者方便「自己作主」的能力。
數位轉型,既不在數位,也不在轉型,而是透過數位工具轉出什麼新體驗?而且是具有被動收入性質的服務!
大部分好的主意做不成好的生意,只是因爲光在功能性的體驗進行拉皮,但忽略感性需求的理解,而這些需求需要統整整個數位表達及其支持流程,漂亮的外表人人都會,但體驗的愉悅度不是光看交易模式的創新,要有超乎期待的體驗證明你的後臺有獨門功夫,要嘛你改寫了流程讓它支持前臺的能力特別好,要嘛你的組織架構及組織治理高人一籌。要嘛你的設計邏輯是感性邏輯而非產品邏輯,因爲這三者兼具纔能有一流的體驗,這纔是本質!
很多公司談企業轉型,心中雖然想着創新但對組織的創新常常低估,有些公司心中想着要增加效率,但往往想成用科技取代人力這樣的轉型叫做1.0,可能已經落後現況了!
有些心中想着要增加客戶體驗,但對感性愉悅度及動態調整往往過於忽略,主要原因還是想的片面了!維度低了、聽信專家太聚焦功能性的部分了!
數位轉型,是創造新的可能性,是運用藝術美學創造前所未有的愉悅體驗,是把整個企業都變成有體驗文化的生態系。技術,是必要,但全系統的體驗機制纔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