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見我思-臺美簽署BTA準備好了嗎?
夾在中美二強對峙之間,臺灣有了扮演中美大國博弈槓桿支點的角色,雖造成臺海之間漸漸升高的緊張情勢;但不可諱言,也獲得相當的政治利益,特別是在臺美關係的提升上,例如加強對臺軍售、美國高層多次在國際上爲我發聲、高層官員陸續訪臺等。在美國衛生部長訪臺後,政府旋主動宣佈明(2021)年初開放萊克多巴胺美豬及30個月齡以上美牛進口,緊接着就是攸關臺灣產業未來長期發展的臺美BTA(Bilateral Trade Agreement, 雙邊貿易協定)議題,陸續浮上臺面。
由於臺美BTA除了攸關臺灣的產業利益,更涉及臺美關係的進展,以及可能吸引其他國家跟進與我洽籤FTA的示範效果。由於臺灣向來不是美方洽籤FTA的優先對象,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始於1994年,討論解決臺美雙方投資及貿易障礙的不定期雙邊會議形式之溝通管道─「貿易及投資架構協定」(Trade and Investment Framework Agreement, TIFA)。自2016年第十屆TIFA後停開至今已四年,如今以開放萊克多巴胺美豬作爲頭期款,我國有機會直接進入臺美BTA洽籤,儘管付出一些代價,政府顯然認爲值得。
談判尚未啓動,爲降低產業衝擊,政府已承諾成立新臺幣100億元之基金協助養豬產業調適及增加競爭力。上述整體相關可能受衝擊產業之調適及因應所需投入之資源必然更多。爲爭取最佳談判結果及對可能衝擊妥善預爲因應,筆者建議以下幾件事應即早展開以爲談判之準備:
一、相關產業智庫如中華經濟研究院、臺灣經濟研究院、商業發展研究院等應即着手針對可能談判結果設定各種情境,進行經濟影響評估(如GTAP或TAIGEN),此外更應針對個別產業之影響衝擊進行細緻之分析提供政府相關部門作爲談判前參考。
二、政府相關經貿部門應即整合並籌組談判團隊及擬定目標、設定談判策略與底線。基本上,由於美國關稅及非關稅障礙很低,且向來談判非常強勢,在談判態勢上我方顯然處於守勢,如何妥善運用各項談判策略折衝樽俎,是政府應該跨部會整體思考的。另外,若最終談判結果超過設定之底線,顯示整體談判並非對我有利,此時則須考慮是否停止洽籤協議,以免產業衝擊過大。
三、政府財經及農業部門應擬定妥善之溝通計劃,談判前、中、後分別展開對國內產業界及國人之溝通,以形成談判策略、因應措施及凝聚共識。例如:談判過程持續與一般民衆溝通簽署臺美BTA的必要性及好處,以及如何減少負面衝擊。如此可以避免如ECFA服務貿易協議簽署後引發太陽花運動耗費社會成本造成社會不安之情況。產業主管部門談判前與產業討論出合適之進攻及防禦策略、目標及底線。過程中隨時保持與產業之聯繫,必要時可以民衆及產業的強烈意見表達做爲堅守立場之工具。
四、任何貿易協定雖有其整體利益;但一定有部分產業獲利、部分產業受損。因此因應談判結果,應針對可能受損產業建立有進口異常監測、加強產業振興輔導措施。
最後,除了做好談判準備,爭取最佳利益,我們尚可藉此臺美同盟漸漸成形之機會,同步積極加強臺美產業合作機制,傾力促成臺美雙方產、學、研共同研發及生產分工之機會。
除了最近臺美產業許多相互重大投資計劃,如臺積電決定投資美國5奈米廠、谷歌及微軟先後在臺投資資料中心外,可以更進一步思考推動二國產、學、研共同成立大型科技研發計劃,或爭取參與加入美國產業或研發機構之研發計劃,讓臺灣產業成爲美國產業鏈中重要不可或缺之一環,爲中美科技產業供應鏈分流之大趨勢做好最佳的準備。
此外,鑑於臺美貿易間長期順差的對我不利談判地位及我國有藉助美平衡中國大陸威脅的需求,若展開臺美BTA談判,將可能不只是考量產業上的利益,而備極艱辛。惟有萬全的準備纔是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