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輩當自強!我們敬仰他們,也渴望成爲他們

和偉復旦大學師生進行交流。 本報記者 袁婧

無論是驚人的播放量、滿屏的“吾輩當自強”彈幕,還是一個個由學子們自發“安利”的小視頻,《覺醒年代》在青年羣體中的“熱度”毋庸置疑。來自觀衆年齡層的統計顯示,該劇的六成“劇粉”都是90後、00後

在一次次淚目一幕幕刷屏 “致敬”中,熱播劇《覺醒年代》在無數大學生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記:這部劇極具真實性,有血有肉,傳遞着百年前一代“新青年”的理想與追求;這部劇極具感召力,因爲它呈現了所有中國人心中最難以磨滅、最感到自豪的集體記憶。

昨天下午,《覺醒年代》劇組主創人員和主演走進復旦大學,與青年學子分享他們的創作心路歷程。大家彷彿又一次穿越時空,回望百年前那段光輝歲月,與劇中熱血青年們一起,重走了一次初心之旅。

在這堂沉浸式黨課的末了,主創、主演們還與大學生共同朗誦詩歌《青春宣言》,相輝堂內,慷慨激昂的《青春宣言》讓在場的每一個人都熱血沸騰,熱淚盈眶。

在這部作品中,看到“最美好的中國人”的樣子

“我從來不追劇,但《覺醒年代》是個例外,這部電視劇的每一集都讓我欲罷不能,因爲我從這部作品中看到了‘最美好的中國人’的樣子。”昨天的活動主持人、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張力奮的一席話,引發了在場很多人的共鳴。爲了參與交流,張力奮特地從復旦大學圖書館特展部借出了《新青年》創刊號原件。這本在《覺醒年代》中頻繁露面的雜誌,第一任主編就是陳獨秀。1920年,《新青年》的主編一職被移交給了後來的復旦大學校長陳望道先生

昨天在復旦上演的這一幕,格外讓人難忘:在《覺醒年代》中飾演陳獨秀的演員於和偉,和陳望道先生之子、復旦大學教授陳振新來了一次“面對面”。

參演《覺醒年代》,是於和偉第三次扮演陳獨秀。“通過這次的人物塑造,我從陳獨秀、李大釗等一批先進知識分子,以及陳望道先生等當時的一批新青年身上,領略到了他們的精氣神、他們的風骨、責任與擔當。這次的創作經歷,將讓我受益終生。”

“我在差不多第41集的時候,在劇中看到了父親年輕時候的模樣,父親對理想執着的追求,以及對我們的諄諄教誨,又彷彿回到我的眼前。”陳振新回憶,“在1920年時,《新青年》已成爲我們早期黨組織的機關刊物。而爲了傳播馬克思主義,早年的共產黨人想盡一切辦法。記得父親在《新青年》中設了一個專欄,引入了各種宣傳、介紹馬克思主義思想文章,這些文章影響了許多年輕人。”

在同頻共振中完成“二次創作”,心有所信方行遠

無論是驚人的播放量、滿屏的“吾輩當自強”彈幕,還是一個個由學子們自發“安利”的小視頻,《覺醒年代》在青年羣體中的“熱度”毋庸置疑。來自觀衆年齡層的統計顯示,該劇的六成“劇粉”都是90後、00後。

昨天,活動原定下午三點開始,但是在兩點不到,復旦大學相輝堂前,學生就已經排起了長隊。這樣的場景,也出乎導演張永新的意料。在張永新看來,因爲他們的喜愛,這部劇在網絡上完成了二次創作,包括當年的名言警句也一一呈現在網絡上,掀起一次次傳播熱潮。“創作者和觀衆是同頻共振的,我們都敬仰那個時代,更尊崇像我們先輩那樣一個又一個大寫的中國人,我們也渴望成爲他們那樣的人,傳承那樣的精神。”

至今,張永新的書房中仍然保存了拍攝這部電視劇時的一張通告單,其中有31個角色,包括陳獨秀、李大釗、蔡元培羅章龍黃凱劉世培鄧中夏等等。“這份沉甸甸的名單,每一個名字都是一部傳奇。這些有思想、有抱負、有擔當的年輕人爲挽救家國於危難不斷探索、奮鬥乃至犧牲。而我們要塑造出這一個個活生生的人,要展示他們的民族大義,還有他們的日常、柴米油鹽和悲歡離合。”

“觀看這部劇,猶如一次初心之旅。”復旦大學泛海國際金融學院學生王羽雯說,在看劇前,她對於從晚清到民國初期那個年代的認識,還停留在中學的歷史教科書上。“《覺醒年代》全景式再現了百年前的歷史畫卷,我和同學一起三刷、四刷後,大家對於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對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和初心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心有所信,方能行遠。聽完來自主創團隊的分享,復旦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學生劉東昇也有了不一樣的感受:“《覺醒年代》堪稱一部寶藏劇,動人的故事與鮮活的人物不僅照亮了百年來青年們上下求索的道路,也啓迪着當代青年追求真理,勇擔大任。”(記者 姜澎 儲舒婷